| [1]	梁名志,夏丽飞,张俊,等.老树茶与台地茶品质比较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8):493-497. [2]	周斌,任洪涛,夏凯国,等.云南9个产地台地茶与老树茶香气成分对比[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1):54-60.
 [3]	夏丽飞,梁名志,王丽,等.勐海晒青茶品质化学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6):239-244.
 [4]	王新超,马春雷,姚明哲,等.影响绿茶季节间品质差异的生化因子探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6):1229-1237.
 [5]	莫燕霞.不同生长期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变化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8:50-53.
 [6]	赵霖,Dieter Treutter,罗永明.不同月份采摘的绿茶中茶多酚含量及其营养学意义[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5,26(5):377-379.
 [7]	王家金,刘永华,浦绍柳,等.不同月份加工的佛香茶化学成分变化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5):1609-1613.
 [8]	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9-15.
 [9]	敬廷桃,钟应富.改善夏秋茶滋味品质研究现状[J].茶叶,2006,32(3):133-135.
 [10]	梁名志.普洱茶科技探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173-177.
 [11]	胡子祥,李爱国.茶叶甄选与鉴别[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1-240.
 [12]	黄继轸.论茶叶品质的构成及品质评定[J].茶业通报,2000(2):19-21.
 [13]	汤雯,屠幼英.利用加工方法提高夏秋茶品质研究进展[J].茶叶.2010,36(2):77-81.
 [14]	王辉,龚淑英,刘蕾.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变化与制茶工艺的关系[J].茶叶,2009,35(1):7-11.
 [15]	何青元,张亚萍,王平盛.云南普洱茶感官品质与内含成份关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1):38-41.
 [16]	蔡新,张理珉,杨善禧,等.GB/T 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2.
 [17]	邵宛芳,杨柳霞.今昔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特点差异的初步研究[A].见:二〇〇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二〇〇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79-289.
 [18]	虞富莲.云南普洱茶产区的大茶树[A].见:二〇〇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二〇〇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69-185.
 [19]	周红杰.云南普洱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48-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