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1-10. [2]	龚淑英,鲁成银,刘栩,等.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1-10.
 [3]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茶叶标准汇编(第二版)[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129-165.
 [4]	钟萝.茶叶品质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5-212.
 [5]	潘根生,顾冬珍.茶树栽培生理生态[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6]	张颖彬,邵晓林,龚淑英等.典型造型名优绿茶茶多酚浸出规律的研究[J].茶叶,2008,34(2):89-94.
 [7]	张泽岑.对茶树早期鉴定品质指标和酚氨比的一点看法[J].茶叶通讯,1991(3):22-25.
 [8]	陆松侯,施兆鹏,茶叶审评与检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55-56.
 [9]	阮宇成,程启坤.茶儿茶素的组成与绿茶品质的关系[J].园艺学报,1964,3(3):287-300.
 [10]	施兆鹏,刘仲华.夏茶苦涩味化学实质的数学模型探讨[J].茶叶科学,1987,7(2):7-12.
 [11]	张英娜,陈根生,刘阳,等.烘青绿茶苦涩味及其滋味贡献物质分析[J].茶叶科学,2015,35(4):377-383.
 [12]	徐文平,李大祥,张正竹,等.绿茶几种化学组分苦涩味非线性回归分析及在感官审评中的应用[J].茶叶科学,2010,30(5):399-406.
 [13]	程启坤.绿茶滋味化学鉴定法[J].茶叶科学,1985,5(1):9-17.
 [14]	王同和,胡敏,张久谦,等.名优绿茶感官品质相关因子分析[J].茶叶科学,2008,28(1):33-38.
 [15]	杨亚军.茶树育种品质早期化学鉴定[J].茶叶科学,1990,10(2):60-63.
 [16]	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8.
 [17]	刘霞林.茶叶糖类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4(3):27.
 [18]	张应根,张方舟等.遮荫对夏暑乌龙茶叶片组织结构的影响[J].茶叶科学技术,2000(4):12-14.
 [19]	李文金,杨普香,黎小萍.茶园遮荫对茶树新梢内含成分的影响[J].中国茶叶,2003(4):19-20.
 [20]	罗凡,王云,杜晓.不同茶树品种的条形名茶适制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7,20(6):1277-1282.
 [21]	王云,郑定贵,扬亮材,等.不同茶树品种加工扁形名茶“翠毫香茗”的适制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4,7(增刊):55-61.
 [22]	邓小丽.“屏山名珠”珍珠形炒青名茶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3.
 [23]	刘佳.豫南主栽茶树品种的信阳毛尖茶适制性分析[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3.
 [24]	胡云飞,杨亦扬,李荣林.不同茶树品种加工金坛雀舌茶适制性研究[J].中国茶叶,2015,5:23-24.
 [25]	安徽农学院.制茶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