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Vol. 39 ›› Issue (16): 61-67.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21
收稿日期:
2022-08-24
修回日期:
2023-03-29
出版日期:
2023-06-05
发布日期:
2023-05-22
通讯作者:
李娜,女,1989年出生,湖北武汉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球宿根花卉等地被植物的研究。通信地址:430081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和平大道1240号 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E-mail:作者简介:
江杰,男,1994年出生,安徽池州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园林植物育种研究。通信地址:430081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和平大道1240号 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E-mail:21716016@zju.edu.cn。
基金资助:
JIANG Jie(), LI Na(
), WANG Jianqiang, ZHANG Sisi, ZHANG Xiaoqin
Received:
2022-08-24
Revised:
2023-03-29
Online:
2023-06-05
Published:
2023-05-22
摘要:
酢浆草属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在园林绿化中广泛应用,因具有黄酮类、生物碱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临床药用价值。文章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酢浆草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成果,从外植体选择、消毒灭菌,培养基选用,愈伤组织及不定芽的诱导、增殖分化及生根培养各阶段的植物激素配比及炼苗移栽操作等方面进行对比总结,分析组织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外植体污染、褐化和玻璃化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可为解决酢浆草属植物资源的快速繁殖提供理论基础。
江杰, 李娜, 王建强, 张思思, 章晓琴. 酢浆草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6): 61-67.
JIANG Jie, LI Na, WANG Jianqiang, ZHANG Sisi, ZHANG Xiaoqin. Research Progress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of Oxalis[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3, 39(16): 61-67.
名称 | 外植体 | 前处理 | 灭菌方式 | 参考文献 |
---|---|---|---|---|
酢浆草 | 具芽外植体 | 5%吐温-20 20 min+0.4%多菌灵表面消毒 | 70%酒精60 s+0.1% HgCl2 1~3 min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片、叶柄 | 流水洗净 | 用70%酒精30 s+0.1%HgCl2 3 min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片、叶柄 | 自来水冲洗10 min,加酶洗衣粉浸泡2 h,流水冲洗 | 0.1%HgCl2 2 min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丛生芽、叶片 | 加酶洗衣粉浸泡2 h | 0.1%HgCl2 2min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鳞茎 | 冲洗干净,饱和洗涤剂浸泡4 min | 75%酒精40 s+次氯酸钠10 min+0.1% HgCl2 12 min | [ |
酢浆草‘熔岩’ | 茎段 | 少量洗衣粉浸泡1 h | 75%酒精消毒30 s+0.1% HgCl2消毒8 min | [ |
大花酢浆草 | 鳞茎 | 洗衣粉浸泡,清水冲洗 | 75%酒精10 s+3%次氯酸钠7 min | [ |
钝叶酢浆草 | 叶片和茎尖 | 2%表面活性剂溶液浸泡2 min,流水冲洗 | 75%酒精15 s+2%次氯酸钠10 min | [ |
山酢浆草 | 根颈 | — | 75%酒精10 s+0.1% HgCl2 2 min+饱和NaClO溶液8 min | [ |
名称 | 外植体 | 前处理 | 灭菌方式 | 参考文献 |
---|---|---|---|---|
酢浆草 | 具芽外植体 | 5%吐温-20 20 min+0.4%多菌灵表面消毒 | 70%酒精60 s+0.1% HgCl2 1~3 min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片、叶柄 | 流水洗净 | 用70%酒精30 s+0.1%HgCl2 3 min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片、叶柄 | 自来水冲洗10 min,加酶洗衣粉浸泡2 h,流水冲洗 | 0.1%HgCl2 2 min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丛生芽、叶片 | 加酶洗衣粉浸泡2 h | 0.1%HgCl2 2min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鳞茎 | 冲洗干净,饱和洗涤剂浸泡4 min | 75%酒精40 s+次氯酸钠10 min+0.1% HgCl2 12 min | [ |
酢浆草‘熔岩’ | 茎段 | 少量洗衣粉浸泡1 h | 75%酒精消毒30 s+0.1% HgCl2消毒8 min | [ |
大花酢浆草 | 鳞茎 | 洗衣粉浸泡,清水冲洗 | 75%酒精10 s+3%次氯酸钠7 min | [ |
钝叶酢浆草 | 叶片和茎尖 | 2%表面活性剂溶液浸泡2 min,流水冲洗 | 75%酒精15 s+2%次氯酸钠10 min | [ |
山酢浆草 | 根颈 | — | 75%酒精10 s+0.1% HgCl2 2 min+饱和NaClO溶液8 min | [ |
名称 | 外植体 | 愈伤组织诱导分化/丛生芽诱导 | 增殖培养 | 生根培养 | 参考文献 |
---|---|---|---|---|---|
酢浆草 | 具芽外植体 | 最大再生频率+最大平均苗数:MS+ 6-BA 1.0+ NAA 0.5 | MS+ NAA 2.0 | [ | |
最大苗长:MS+ KT 2.0+ NAA 0.5 | |||||
红花酢浆草 | 叶片、叶柄、鳞茎 | MS+ 6-BA 1.0+ 2,4-D 0.5 | MS+ 6-BA 1.0+ 2,4-D 1.0 | MS+ 6-BA 1.0+ 2,4-D 1.0 | [ |
黄花酢浆草 | 腋芽 | MS+ 6-BA 2.0+ NAA 1.5 | 1/2MS+ NAA 1.0 | [ | |
紫叶酢浆草 | 鳞茎、鳞片 | LS+ 6-BA 2.0+ NAA 0.5 | LS+ 6-BA 1.0+ NAA 0.1 | LS+ NAA 0.2 | [ |
紫叶酢浆草 | 叶柄 | MS+ 6-BA 1.5+ 2,4-D 0.3 | MS+ 6-BA 0.5+ NAA 0.05 | 1/2MS+ NAA 0.3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鳞茎 | MS+ 6-BA 2.0+ NAA 0.5 | MS+ 6-BA 3.0+ NAA 0.5 | 1/2MS+ NAA 2.5+ IBA 1.0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片 | MS+ 6-BA 1.0+ NAA 0.5+ KT 0.5+ IBA 0.05 | MS+ 6-BA 1.5+ NAA 0.2 | 1/2MS+ NAA 0.2 | [ |
叶柄 | MS+ NAA 0.5+ KT 1.0+ IBA 0.5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片、叶柄 | MS+ IBA 0.5+ NAA 0.5+ KT 1.0 | MS+ IBA 0.5+ KT 1.0+ 6-BA 1.0 | MS+ NAA 0.5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片、叶柄 | MS+ 6-BA 1.0+ NAA 0.2 | — | 1/2MS+ NAA 0.2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柄 | MS+ 6-BA 1.0+ NAA 0.5 | MS+ 6-BA 0.5+ NAA 0.2 | —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片 | MS+ 6-BA 1.5+ NAA 0.5 | MS+ 6-BA 1.0+ NAA 0.5 | MS+ 2,4-D 0.5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片 | MS+ 6-BA 1.0+ NAA 0.2 | MS+ 6-BA 2.0+ NAA 0.3 | 1/2MS+ NAA 0.2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片 | MS+ 6-BA 0.5+ NAA 0.5+ KT 1.0+ 2,4-D 0.1(一步法) |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片、丛生芽 | MS+ 6-BA 1.0+ NAA 0.2 | MS+ 6-BA 1.0+ IBA 0.2+ KT 0.5 | 1/2MS+ NAA 0.2 | [ |
酢浆草“熔岩” | 茎段 | MS+ 6-BA 1.0+ NAA 0.2 | 1/2MS+ NAA 0.05 | [ | |
大花酢浆草 | 鳞茎 | MS+ 6-BA 1.5+ NAA 0.5 | MS+ NAA 0.25 | MS(好于1/2MS) | [ |
钝叶酢浆草 | 叶片 | MS+ 6-BA 1.5+ NAA 0.2 | MS+ 6-BA 2.0+ NAA 0.1 | 1/2MS+ NAA 0.1 | [ |
山酢浆草 | 根颈 | 1/2MS+ ZT 0.4+ IAA 0.4 | 1/2MS+ ZT 0.4+ IAA 0.4 | — | [ |
名称 | 外植体 | 愈伤组织诱导分化/丛生芽诱导 | 增殖培养 | 生根培养 | 参考文献 |
---|---|---|---|---|---|
酢浆草 | 具芽外植体 | 最大再生频率+最大平均苗数:MS+ 6-BA 1.0+ NAA 0.5 | MS+ NAA 2.0 | [ | |
最大苗长:MS+ KT 2.0+ NAA 0.5 | |||||
红花酢浆草 | 叶片、叶柄、鳞茎 | MS+ 6-BA 1.0+ 2,4-D 0.5 | MS+ 6-BA 1.0+ 2,4-D 1.0 | MS+ 6-BA 1.0+ 2,4-D 1.0 | [ |
黄花酢浆草 | 腋芽 | MS+ 6-BA 2.0+ NAA 1.5 | 1/2MS+ NAA 1.0 | [ | |
紫叶酢浆草 | 鳞茎、鳞片 | LS+ 6-BA 2.0+ NAA 0.5 | LS+ 6-BA 1.0+ NAA 0.1 | LS+ NAA 0.2 | [ |
紫叶酢浆草 | 叶柄 | MS+ 6-BA 1.5+ 2,4-D 0.3 | MS+ 6-BA 0.5+ NAA 0.05 | 1/2MS+ NAA 0.3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鳞茎 | MS+ 6-BA 2.0+ NAA 0.5 | MS+ 6-BA 3.0+ NAA 0.5 | 1/2MS+ NAA 2.5+ IBA 1.0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片 | MS+ 6-BA 1.0+ NAA 0.5+ KT 0.5+ IBA 0.05 | MS+ 6-BA 1.5+ NAA 0.2 | 1/2MS+ NAA 0.2 | [ |
叶柄 | MS+ NAA 0.5+ KT 1.0+ IBA 0.5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片、叶柄 | MS+ IBA 0.5+ NAA 0.5+ KT 1.0 | MS+ IBA 0.5+ KT 1.0+ 6-BA 1.0 | MS+ NAA 0.5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片、叶柄 | MS+ 6-BA 1.0+ NAA 0.2 | — | 1/2MS+ NAA 0.2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柄 | MS+ 6-BA 1.0+ NAA 0.5 | MS+ 6-BA 0.5+ NAA 0.2 | —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片 | MS+ 6-BA 1.5+ NAA 0.5 | MS+ 6-BA 1.0+ NAA 0.5 | MS+ 2,4-D 0.5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片 | MS+ 6-BA 1.0+ NAA 0.2 | MS+ 6-BA 2.0+ NAA 0.3 | 1/2MS+ NAA 0.2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片 | MS+ 6-BA 0.5+ NAA 0.5+ KT 1.0+ 2,4-D 0.1(一步法) | [ | ||
三角紫叶酢浆草 | 叶片、丛生芽 | MS+ 6-BA 1.0+ NAA 0.2 | MS+ 6-BA 1.0+ IBA 0.2+ KT 0.5 | 1/2MS+ NAA 0.2 | [ |
酢浆草“熔岩” | 茎段 | MS+ 6-BA 1.0+ NAA 0.2 | 1/2MS+ NAA 0.05 | [ | |
大花酢浆草 | 鳞茎 | MS+ 6-BA 1.5+ NAA 0.5 | MS+ NAA 0.25 | MS(好于1/2MS) | [ |
钝叶酢浆草 | 叶片 | MS+ 6-BA 1.5+ NAA 0.2 | MS+ 6-BA 2.0+ NAA 0.1 | 1/2MS+ NAA 0.1 | [ |
山酢浆草 | 根颈 | 1/2MS+ ZT 0.4+ IAA 0.4 | 1/2MS+ ZT 0.4+ IAA 0.4 | — | [ |
[1] |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43卷1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6-13.
|
[2] |
黄戈晗, 李晓晨. 中国酢浆草属一新归化种及分类整理[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0(4):497-502.
|
[3] |
董钠, 李成儒, 陈蕾, 等. 酢浆草属植物观赏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 热带作物学报, 2020, 41(9):1770-1778.
|
[4] |
张英丽. 北方地区优良地被植物——红花酢浆草[J]. 中国花卉盆景, 2006(8):27.
|
[5] |
张良, 张彩莹, 何民桢. 红花酢浆草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6(5):29-30.
|
[6] |
张宝, 李勇军, 马雪, 等. 酢浆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药材, 2020, 43(10):2585-2593.
|
[7] |
张萌, 王俊丽. 酢浆草研究进展[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8):150-155.
|
[8] |
雷艳, 张宝, 马雪, 等. 酢浆草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2021, 56(17):1378-1383.
|
[9] |
余汉华, 王勇, 肖英华, 等. 酢浆草的生药鉴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5(74):178-179.
|
[10] |
黎俊毅. 酢浆草种球收获与种植方法[J]. 中国花卉园艺, 2020(16):38-40.
|
[11] |
许巧贤, 宋费玲, 石丽敏. 秋植酢浆草栽培技术要点[J]. 农业科技通讯, 2019(2):268-269.
|
[12] |
宋费玲, 许巧贤, 石丽敏, 等. 6个酢浆草品种花粉活力的测定[J]. 浙江农业科学, 2021, 62(1):80-82.
|
[13] |
赵琦, 王文国, 王跃华, 等. 禾本科植物体细胞胚发生与器官发生的激素调控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43(2):6-10.
|
[14] |
李耀亭, 陈存武. 紫叶酢浆草体细胞胚诱导和发育条件研究[J]. 生物学杂志, 2008(4):55-57.
|
[15] |
付慧娟, 徐婷, 吴立君, 等. 紫叶酢浆草体细胞无性系建立的研究[A]. 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08——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8:250-253.
|
[16] |
耿开友, 张祥. 紫叶酢浆草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 农业与技术, 2013, 33(8):133.
|
[17] |
李霖, 宋宜颖, 鲁润龙, 等. 紫叶酢浆草的组织培养[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2(4):360.
|
[18] |
胡国富, 李凤兰, 胡宝忠. 三角紫叶酢浆草的组织培养[J]. 北方园艺, 2008(6):176-178.
|
[19] |
宋满坡, 段晓琴. 紫叶酢浆草的诱导培养[J]. 西南园艺, 2005(4):22-23.
|
[20] |
张兴桃, 高贵珍, 方雪梅. 激素水平对三角紫叶酢浆草组织培养的影响[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96-97,100.
|
[21] |
蔡丽琼, 金青, 祝小铁. 激素水平对紫叶酢浆草分化增殖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5(6):1034-1035.
|
[22] |
高贵珍, 张兴桃. 三角紫叶酢浆草叶片外植体组织培养研究[J]. 宿州学院学报, 2005(6):94-96.
|
[23] |
王金刚, 吴多, 付慧娟, 等. 大花酢浆草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 植物学报, 2010, 45(2):233-235.
|
[24] |
邓小梅, 况小宝, 万小婷. 三角紫叶酢浆草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江西林业科技, 2003(6):8-9.
|
[25] |
肖文艳, 曹智. 紫叶酢浆草快繁技术的研究[J]. 现代园艺, 2009(2):4-6.
|
[26] |
王志, 朱万琴, 李风忱. 紫叶酢浆草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 农业科技通讯, 2007(3):53.
|
[27] |
杜金龙. 紫叶酢浆草的组织培养[D]. 南昌: 南昌大学, 2007.
|
[28] |
王利. 三角紫叶酢浆草组培及碳源效应的研究[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05.
|
[29] |
刘建, 王永清, 王利, 等. 糖分对三角紫叶酢浆草叶片组培苗形成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7):1348-1349.
|
[30] |
王利, 王永清, 张帆. 三角紫叶酢浆草离体培养植株的再生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5(2):238-239,315.
|
[31] |
陈芬, 金倩, 周玲玲, 等. 酢浆草“熔岩”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4(3):200-204.
|
[32] |
余朝秀, 李枝林, 王玉英. 紫叶酢浆草鳞茎离体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4):433-435.
|
[33] |
宋诗迎, 陶双, 刘强强, 等. 山酢浆草根颈试管苗培养的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 2013, 45(7):9-11.
|
[34] |
倪苏, 李方安, 唐军. B9对紫叶酢浆草试管苗增殖与保苗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6(6):1112.
|
[35] |
吴杰, 覃铭, 颜帅, 等. 秋水仙素处理对黄花酢浆草生长的影响及诱变效应[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8(2):161-163.
|
[36] |
|
[37] |
邱凯男, 张杰, 宋婷婷. 钝叶酢浆草的离体培养与快速繁育研究[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1, 36(1):72-78.
|
[38] |
姚玉敏. 红叶酢浆草的组织培养技术及光合特性的研究[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06.
|
[39] |
王钰, 阮龙, 武廷章, 等. 三角紫叶酢浆草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6(2):230-233.
|
[40] |
任杰, 丁增成, 刘祚军, 等. “一步法”诱导三角紫叶酢浆草再生体系的形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3):60-62.
|
[41] |
尚宏芹.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三大难题概述[J]. 生物学教学, 2010, 35(6):64-66.
|
[42] |
韩琳, 佟珊珊, 崔喜艳. 植物组织培养的三大难题及解决方法[J]. 吉林农业, 2012(11):142-143.
|
[43] |
蔡琼, 岳素青, 姬爱国. 植物组培过程褐变现象及抗褐技术研究进展[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5(1):32-33.
|
[44] |
胡甦. 三角紫叶酢浆草叶色变异株系的组织培养与RAPD和ISSR标记鉴定[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10.
|
[45] |
陈柳君. 紫叶酢浆草花青素合成及调控分子机理的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21.
|
[46] |
董钠, 李成儒, 凌瑞, 等. 基于表型性状的酢浆草属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22, 20(16).
|
[47] |
马莹, 赵瑜君, 马晓晶, 等. 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研究及应用[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2, 52(6):894-907.
|
[1] | 刘金娜, 张迪, 叶嘉怡, 周蒙, 张存莉. 6-酮型螺甾烷类化合物对猕猴桃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4): 37-43. |
[2] | 王敏, 张雯, 韩守安, 谢辉, 潘明启, 艾尔买克·才卡斯木, 钟海霞, 张付春, 依力哈木·阿布都力木, 伍新宇.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无核紫’葡萄裂果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0): 56-62. |
[3] | 李瑞静, 田菊, 刘洋. 桃叶卫矛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再生体系的建立[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9): 18-24. |
[4] | 白一苇, 张世壮, 王雁楠, 高晓茹, 牛金彪, 何绍贞. 植物组织培养中抗污染培养基新配方的探索[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6): 89-96. |
[5] | 杨琴, 俞露, 赵芷, 池继焰, 谭书明.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百香果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9): 58-64. |
[6] | 李钊阳, Shaukat Ali, 唐良德, 吴建辉. 0.2%噻苯隆可溶液剂对金桔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6): 33-36. |
[7] | 仲秀娟, 吴传万, 顾大路, 杨文飞, 孙玉东, 罗德旭, 梁双林, 杜小凤. 采前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淮安红椒室温贮藏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7): 122-127. |
[8] | 闵子扬, 韩小霞, 李勇奇, 胡新军. 两种南瓜再生体系建立的方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1): 48-52. |
[9] | 王美玲,吴巧玲,张喜春. 番茄再生体系优化以及ProDH干扰载体的遗传转化[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21): 125-131. |
[10] | 张源源,王祥军,高新生,蔡海滨,李维国. 不同品系橡胶树花药愈伤诱导和体胚发生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3): 70-75. |
[11] | 侯丁一,张之为,田再民,康立茹,赵君. 马铃薯不同品种块茎再生体系的建立和优化[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6): 22-28. |
[12] | 项洪涛,冯延江,郑殿峰,王立志,洛 育,王彤彤,赵宏亮,李琬,杨纯杰.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调控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5): 15-19. |
[13] | 丁 川,宋柏权.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糖料作物上的应用及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9): 27-30. |
[14] | 张瑞芝,王 峰,李丹蕾,陈俏丽,牛春阳,零雅茗. 欧美杨(Populus nigra×P. deltoides)再生体系的建立[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4): 48-53. |
[15] | 廖志强,王小武,孙亮,魏志英. 甘蓝型油菜带节子叶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转化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34): 40-4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