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Vol. 40 ›› Issue (23): 1-6.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817
• 农学·农业基础科学 • 下一篇
韩明明1,2(), 牟群1, 李文倩1,2, 陈军1, 吕连杰1, 张海军1, 安霞1, 李晓宇1, 常振凯1
收稿日期:
2023-11-20
修回日期:
2024-04-19
出版日期:
2024-08-15
发布日期:
2024-08-09
作者简介:
韩明明,男,1989年出生,山东安丘人,农艺师,硕士,研究方向: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途径。通信地址:255000 山东淄博张店区商场西街197号 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Tel:0533-2865842,E-mail:hanmingming0601@163.com。
基金资助:
HAN Mingming1,2(), MU Qun1, LI Wenqian1,2, CHEN Jun1, LV Lianjie1, ZHANG Haijun1, AN Xia1, LI Xiaoyu1, CHANG Zhenkai1
Received:
2023-11-20
Revised:
2024-04-19
Published:
2024-08-15
Online:
2024-08-09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秸秆还田及氮磷钾养分管理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济麦22’为实验品种,试验设置3个处理:T1氮磷钾养分管理优化处理、T2传统处理(CK)、T3秸秆还田养分替代处理,研究了不同试验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籽粒灌浆相关参数、籽粒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T1处理显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提高43.46%和20.88%;提高了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max与平均灌浆速率Gmean,增幅分别为17.62%、3.09%;提高了穗粒数、千粒重以及籽粒产量,分别为5.72%、4.51%、12.15%。建议在与本试验自然环境及生产条件相似的地区,采用氮磷钾养分管理优化处理是可兼顾产量及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韩明明, 牟群, 李文倩, 陈军, 吕连杰, 张海军, 安霞, 李晓宇, 常振凯. 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养分管理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3): 1-6.
HAN Mingming, MU Qun, LI Wenqian, CHEN Jun, LV Lianjie, ZHANG Haijun, AN Xia, LI Xiaoyu, CHANG Zhenkai. Effects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Nutrient Management on Winter Wheat Grain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under Straw Returning Conditions[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23): 1-6.
处理 | 氮肥管理(纯氮) | 磷肥管理(P2O5) | 钾肥管理(K2O) | 玉米秸秆 |
---|---|---|---|---|
氮磷钾优化处理(T1) | 基施40,拔节期追施80,抽穗期追施肥100 | 磷肥基施150,抽穗期追施60 | 钾肥基施75,抽穗期追施60 | 还田 |
传统处理(T2) | 基施15-15-15 (N-P2O5-K2O)复合肥750 +拔节期追尿素300 | 不还田 | ||
秸秆还田处理(T3) | 基施15-15-15 (N-P2O5-K2O)复合肥750 +拔节期追尿素300 | 还田 |
处理 | 氮肥管理(纯氮) | 磷肥管理(P2O5) | 钾肥管理(K2O) | 玉米秸秆 |
---|---|---|---|---|
氮磷钾优化处理(T1) | 基施40,拔节期追施80,抽穗期追施肥100 | 磷肥基施150,抽穗期追施60 | 钾肥基施75,抽穗期追施60 | 还田 |
传统处理(T2) | 基施15-15-15 (N-P2O5-K2O)复合肥750 +拔节期追尿素300 | 不还田 | ||
秸秆还田处理(T3) | 基施15-15-15 (N-P2O5-K2O)复合肥750 +拔节期追尿素300 | 还田 |
处理 | 干物质积累量/(×103 kg/hm2) | 分配比例/% | ||||||||
---|---|---|---|---|---|---|---|---|---|---|
籽粒 | 茎+叶鞘 | 颖壳+穗轴 | 叶片 | 总计 | 籽粒 | 茎+叶鞘 | 颖壳+穗轴 | 叶片 | ||
T1 | 9.77a | 5.60a | 2.92a | 1.47a | 19.76a | 49.17ab | 28.50a | 14.87b | 7.46b | |
T2 | 8.23c | 4.91b | 2.80a | 1.22b | 17.16c | 47.97b | 28.63a | 16.27a | 7.13b | |
T3 | 9.35b | 5.36a | 2.51a | 1.53a | 18.75b | 50.14a | 28.43a | 13.31c | 8.12a | |
F-Value | 68.92** | 12.22** | 1.51 | 11.98** | 20.11** | 5.18* | 0.07 | 19.71** | 14.20** |
处理 | 干物质积累量/(×103 kg/hm2) | 分配比例/% | ||||||||
---|---|---|---|---|---|---|---|---|---|---|
籽粒 | 茎+叶鞘 | 颖壳+穗轴 | 叶片 | 总计 | 籽粒 | 茎+叶鞘 | 颖壳+穗轴 | 叶片 | ||
T1 | 9.77a | 5.60a | 2.92a | 1.47a | 19.76a | 49.17ab | 28.50a | 14.87b | 7.46b | |
T2 | 8.23c | 4.91b | 2.80a | 1.22b | 17.16c | 47.97b | 28.63a | 16.27a | 7.13b | |
T3 | 9.35b | 5.36a | 2.51a | 1.53a | 18.75b | 50.14a | 28.43a | 13.31c | 8.12a | |
F-Value | 68.92** | 12.22** | 1.51 | 11.98** | 20.11** | 5.18* | 0.07 | 19.71** | 14.20** |
处理 | 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的同化物 | 开花后同化干物质 | |||
---|---|---|---|---|---|
转运量/(×103 kg/hm2) | 对籽粒贡献率/% | 籽粒中的分配量/(×103 kg/hm2 ) | 对籽粒贡献率/% | ||
T1 | 2.74b | 27.99b | 7.04a | 72.01b | |
T2 | 3.33a | 40.43a | 4.91b | 59.57c | |
T3 | 2.20c | 23.56b | 7.15a | 76.44a | |
F-Value | 18.88** | 34.89** | 28.11** | 34.89** |
处理 | 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的同化物 | 开花后同化干物质 | |||
---|---|---|---|---|---|
转运量/(×103 kg/hm2) | 对籽粒贡献率/% | 籽粒中的分配量/(×103 kg/hm2 ) | 对籽粒贡献率/% | ||
T1 | 2.74b | 27.99b | 7.04a | 72.01b | |
T2 | 3.33a | 40.43a | 4.91b | 59.57c | |
T3 | 2.20c | 23.56b | 7.15a | 76.44a | |
F-Value | 18.88** | 34.89** | 28.11** | 34.89** |
处理 | 灌浆方程 | 活跃生长期D/d | 最大灌浆速率Gmax | 平均灌浆速率Gmean | 实际灌浆终期T3/d |
---|---|---|---|---|---|
T1 | W=50.4815/(1+55.3614e-0.2119t),r=0.9943 | 28.32 | 2.67 | 1.78 | 40.63 |
T2 | W=44.5540/(1+50.8764e-0.2075t),r=0.9961 | 28.92 | 2.31 | 1.54 | 41.08 |
T3 | W=48.1655/(1+62.9348e-0.2152t),r=0.9924 | 27.88 | 2.59 | 1.73 | 40.60 |
处理 | 灌浆方程 | 活跃生长期D/d | 最大灌浆速率Gmax | 平均灌浆速率Gmean | 实际灌浆终期T3/d |
---|---|---|---|---|---|
T1 | W=50.4815/(1+55.3614e-0.2119t),r=0.9943 | 28.32 | 2.67 | 1.78 | 40.63 |
T2 | W=44.5540/(1+50.8764e-0.2075t),r=0.9961 | 28.92 | 2.31 | 1.54 | 41.08 |
T3 | W=48.1655/(1+62.9348e-0.2152t),r=0.9924 | 27.88 | 2.59 | 1.73 | 40.60 |
处理 | 穗数/(×104/hm2) | 穗粒数 | 千粒重/g | 产量/(kg/hm2) |
---|---|---|---|---|
T1 | 46.76 b | 37.13 a | 47.29 a | 8798.05 a |
T2 | 47.24 b | 35.12 b | 45.25 b | 7845.19 c |
T3 | 50.38 a | 32.57 c | 44.75 b | 8258.10 b |
F-Value | 11.84 ** | 44.58 ** | 6.22 * | 17.41 ** |
处理 | 穗数/(×104/hm2) | 穗粒数 | 千粒重/g | 产量/(kg/hm2) |
---|---|---|---|---|
T1 | 46.76 b | 37.13 a | 47.29 a | 8798.05 a |
T2 | 47.24 b | 35.12 b | 45.25 b | 7845.19 c |
T3 | 50.38 a | 32.57 c | 44.75 b | 8258.10 b |
F-Value | 11.84 ** | 44.58 ** | 6.22 * | 17.41 ** |
处理 | 肥料投入/(元/hm2) | 人工费用/(元/hm2) | 其他投入/(元/hm2) | 产量/(kg/hm2) | 收购价格/(元/kg) | 新增纯收益/(元/hm2) |
---|---|---|---|---|---|---|
T1 | 2595 | 3360 | 3450 | 8798.05 | 2.4 | 1132.05 |
T2 | 3000 | 2400 | 2850 | 7845.19 | 2.4 | — |
T3 | 3000 | 2400 | 3450 | 8258.10 | 2.4 | 391.05 |
处理 | 肥料投入/(元/hm2) | 人工费用/(元/hm2) | 其他投入/(元/hm2) | 产量/(kg/hm2) | 收购价格/(元/kg) | 新增纯收益/(元/hm2) |
---|---|---|---|---|---|---|
T1 | 2595 | 3360 | 3450 | 8798.05 | 2.4 | 1132.05 |
T2 | 3000 | 2400 | 2850 | 7845.19 | 2.4 | — |
T3 | 3000 | 2400 | 3450 | 8258.10 | 2.4 | 391.05 |
[1] |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R].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3.
|
[2] |
|
[3] |
张叶叶, 莫非, 韩娟, 等. 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质激发效应研究进展[J]. 土壤学报, 2021, 58(6):1381-1392.
|
[4] |
|
[5] |
|
[6] |
袁嫚嫚, 邬刚, 胡润, 等.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稻油轮作土壤有机碳组分及产量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7, 23(1):27-35.
|
[7] |
李文倩, 张海军, 韩明明, 等. 秸秆还田条件下耕作措施与施氮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4):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937 |
[8] |
|
[9] |
|
[10] |
汤文光, 肖小平, 唐海明, 等. 长期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库容及重金属Cd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1):168-176.
|
[11] |
张雅洁, 陈晨, 陈曦, 等. 小麦-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组成及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4(11):2155-2161.
|
[12] |
朱兴娟, 李桂花, 涂书新, 等. 秸秆和秸秆炭对黑土肥力及氮素矿化过程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8, 37(12):2785-2792.
|
[13] |
王月宁, 冯朋博, 李荣, 等.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宁夏扬黄灌区土壤性质及玉米生长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32(11):2607-2614.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赵颖, 周枫, 罗佳琳, 等. 稻秸还田下不同施肥管理措施对土壤养分、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21, 37(5):1167-1174.
|
[19] |
刘根红, 薛银鑫, 张倩, 等. 滴灌条件下不同耕深及秸秆还田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 2021, 33(1):8-1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21.01.02 |
[20] |
程东娟, 周客, 王利书, 等. 秸秆施入深度对土壤水分运移和水吸力变化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20, 34(1):116-120.
|
[21] |
张愉飞, 隋跃宇, 陈一民, 等.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土壤与作物, 2021, 10(4):395-403.
|
[22] |
崔俊讲, 周明先, 张红英, 等.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20, 10(8):47-51,5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191100275 |
[23] |
王子阳, 陈婉华, 袁伟, 等. 长期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21, 27(3):17-20,2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04 |
[24] |
周正萍, 田宝庚, 陈婉华, 等.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21(3):78-83.
|
[25] |
|
[26] |
朱庆森, 曹显祖, 骆亦其. 水稻籽粒灌浆的生长分析[J]. 作物学报, 1988, 14(8):3.
|
[27] |
刘庆芳, 李小康, 刘保华, 等. 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旗叶光合特性对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50(19):61-67.
|
[28] |
王瑞霞, 张秀英, 伍玲, 等. 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及千粒重QTL分析[J]. 作物学报, 2008(10):1750-1756.
doi: 10.3724/SP.J.1006.2008.01750 |
[29] |
|
[30] |
李世清, 邵明安, 李紫燕, 等. 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西北植物学报, 2003(11):2030-2038.
|
[31] |
郭艳艳, 段巍巍. 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胚乳增殖和灌浆对粒重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38(1):84-89.
|
[32] |
李紫燕, 李世清, 伍维模, 等. 氮肥对半湿润区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1):75-79.
|
[33] |
蔡庆生, 吴兆苏. 小麦籽粒生长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粒重的关系[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3(1):27-32.
|
[34] |
党建友, 裴雪霞, 张定一, 等. 秸秆还田下施氮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34(11):1552-1558.
|
[35] |
赵玉霞, 李娜, 周芳, 等. 氮硫配施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5):1366-1372.
|
[36] |
张学林, 周亚男, 李晓立, 等. 氮肥对室内和大田条件下作物秸秆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10):1746-176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9.10.008 |
[37] |
|
[38] |
|
[39] |
黄容, 高明, 万毅林, 等. 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稻-菜轮作下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6, 37(11):4446-4456.
|
[40] |
蔡洪梅, 吴宇, 于敏, 等. 长期秸秆全量还田对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幼苗生长质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22, 42(10):1266-1272.
|
[41] |
朱浩宇, 高明, 龙翼, 等. 化肥减量有机替代对紫色土旱坡地土壤氮磷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20, 41(4):1921-1929.
|
[42] |
杨艳华, 苏瑶, 何振超, 等. 还田秸秆碳在土壤中的转化分配及土壤有机碳库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2):668-676.
|
[43] |
董印丽, 李振峰, 王若伦, 等. 华北地区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1):159-163.
|
[1] | 丁豪, 高海涛, 毕香君, 李升东. 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和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9): 9-19. |
[2] | 王志刚, 韩雪, 刘运平, 李伟, 宋潇, 郭立月. 沼液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磷淋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6): 107-114. |
[3] | 段国辉, 田文仲, 高海涛, 杨洪强, 张少澜, 董中东, 温红霞, 吕树作, 顾晶晶. 不同灌水对黄淮冬小麦茎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1-8. |
[4] | 武术兰, 任频频, 侯术海, 王树森, 宋佰联, 黄峰. 鲁西平原冬小麦水分生产力时空格局及其变化分解[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3): 7-15. |
[5] | 薛远赛, 彭科研, 陈希彦, 李秋芹, 张艳, 邹士国, 朱静行, 韩伟. 沟播对中轻度盐碱地小麦土壤养分、叶片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2): 1-7. |
[6] | 陈英丽, 毕建杰. 灌溉和干旱及氮素水平对孕穗期冬小麦冠层光分布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1): 12-19. |
[7] | 崔同霞, 姚友旭, 李怀德, 张妍, 罗宝平, 王伟伟, 杜弢. 甘肃省金银花生态种植模式比较[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9): 59-64. |
[8] | 焦润安, 李旭华, 齐月, 雷俊, 苟志文, 臧亚军, 薛潇. 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以通渭县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7): 73-80. |
[9] | 李文倩, 韩明明, 张海军, 吕连杰, 李晓宇. 耕作措施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4): 1-12. |
[10] | 赵加涛, 刘猛道, 郭勉艳, 付正波.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保大麦25号’鲜草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3): 13-17. |
[11] | 刘磊, 陈晨, 陈金, 蒋末云, 贾震, 杨星莲, 曾勇军, 黄山. 施石灰和秸秆还田对清洁的酸性稻田籽粒镉含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2): 53-58. |
[12] | 张红妮, 李祥科, 张洪芬, 张天峰, 周忠文, 车可. 陇东塬区春季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评估[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1): 78-83. |
[13] | 苗欢, 乔云发, 李清, 苗淑杰. 模拟降雨对稻田氮素损失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9): 85-91. |
[14] | 孙力扬, 徐明岗, 王晋峰, 李建华, 刘平, 孙楠. 北方地区土壤速效养分及容重对秸秆还田的响应[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5): 100-108. |
[15] | 闫彩霞, 吴中能, 刘俊龙, 苗婷婷, 曹志华, 孙慧. 林木营养理论与营养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5): 35-40.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