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盐碱地多样化生态化特色化综合利用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新型复合改良剂对土默川盐碱耕地性质及玉米产量影响研究
    孔令羽, 吴则蒽, 孟云杉, 胡树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1): 85-9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73  
    摘要 + 68 )   HTML 5 )    PDF ( 1756KB )( 14 )   
    内蒙古土默川灌区盐碱耕地面临土壤结构退化和作物生长受限的严重问题。本研究旨在揭示一种新型复合改良剂提升青贮玉米产量的作用机制,为半干旱区盐碱地生态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设置对照处理(CK)、单一颗粒改良剂处理(T1)和复合改良剂处理(颗粒+滴灌型改良剂,T2)。实验系统测定了0~20、20~40、40~60 cm土层的土壤pH、电导率(EC)、饱和导水率(Ks)等关键理化性质,并结合X射线CT扫描技术量化了土壤孔隙度等核心孔隙结构参数,同时动态监测了青贮玉米产量。结果表明:复合改良剂(T2)处理显著优于其他处理。改善耕层结构方面,在0~20 cm土层,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较CK提高75.6%,Ks提升99.7%,孔隙度、孔隙当量体积及表征连通性的欧拉数分别提高16.7%、17.4%、28.6%;有效缓解盐碱胁迫并提升肥力方面,在玉米生育期内,0~60 cm土壤pH平均降低6.5个单位,EC降低67.19%,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4.97%;大幅提升玉米产量方面,成熟期青贮玉米鲜重达57585.82 kg/hm²,较CK增产120.99%,且显著优于T1处理。本研究证实,新型复合改良剂通过协同优化土壤孔隙结构、降低土壤碱度和盐分等多重途径,能够有效改良盐碱耕地并显著提升青贮玉米产量,在土默川灌区盐碱地生态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土壤调理剂对连作葡萄园肥力修复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赵科刚, 蔡苗, 马畅, 王东, 谢晓梅, 王欣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1): 96-10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46  
    摘要 + 60 )   HTML 1 )    PDF ( 1432KB )( 10 )   
    本研究旨在解决连作葡萄园土壤质量退化及果实品质下降的问题。通过设置土壤调理剂(BGA)、常规化肥(NPK)以及两者减量配施(H-BGA+NPK)等处理,分析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活性有机碳组分、团聚体结构及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并探究其内在关联机制。结果显示,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期特异性。膨果期,H-BGA+NPK配施通过协同效应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较NPK处理提高21.67%)、全氮含量(较NPK处理提高3.61%)以及微生物量碳含量(较NPK处理提高20.53%),有效优化了葡萄生长前期的土壤养分供给。成熟期,BGA处理依靠有机组分的持续矿化作用,使土壤有机质和硝态氮含量大幅累积,较NPK处理分别提高了59.89%和169.27%,显著改善了土壤碳氮库容。土壤团聚体分析结果表明,H-BGA+NPK配施处理显著促进了>0.25 mm的大团聚体形成,较NPK处理提高了45.90%;而NPK单施处理则提高了<0.053 mm的粉黏粒团聚体含量占比,这体现了BGA调理剂配施对土壤结构的优化效应。在果实品质方面,H-BGA+NPK配施处理的葡萄可溶性糖含量达到12.46%,较NPK和BGA处理分别提高了5.68%和1.71%,糖酸比平衡最优;BGA处理显著提高了葡萄果实可滴定酸(较NPK增加9.49%)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NPK增加1.03%~4.08%),能够满足市场对高酸品质葡萄的需求。相关性分析表明,可溶性糖与土壤容重、可溶性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P<0.05);可滴定酸与土壤pH、全氮等养分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与容重、可溶性有机碳呈正相关(P<0.05)。表明土壤结构与碳组分是葡萄果实品质的关键调控因子。研究认为,根据作物生长周期精准配置土壤调理剂与化肥的比例,可兼顾前期养分供给与长期土壤健康,为连作葡萄园可持续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实践路径。
    不同改良剂对苏打盐碱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燕麦生长的影响
    顾鑫, 任翠梅, 冯鹏, 王丽娜, 张宏宇, 李娜, 宋敏超, 王迪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1): 107-11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44  
    摘要 + 66 )   HTML 3 )    PDF ( 1124KB )( 34 )   
    探究不同改良剂对苏打盐碱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燕麦生长的差异化影响,为盐碱地高效改良及燕麦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在大庆市东风农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无改良剂(CK)、硫酸铝(AS)、脱硫石膏(DG)、醋渣(VR)、生物炭(BC) 5个处理,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并测定燕麦农艺性状。结果表明:4种改良剂均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P<0.05)。其中,DG处理的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数量、Chao1指数、Ace指数最高,VR处理的Shannon指数最高,BC处理的Simpson指数最低。门水平上,Pseudomonadota、Acidobacteriota和Actinomycetota为主要菌门,BC处理Pseudomonadota相对丰度最高(29.47%),AS处理Acidobacteriota相对丰度最低(17.12%),DG处理Actinomycetota相对丰度最低(11.00%)。属水平上,norank_Pyrinomonadaceaenorank_Gemmatimonadaceaenorank_Vicin amibacterales为主要菌属。施用改良剂后,燕麦株高、穗长、千粒重、鲜重和干重均有所提高。BC处理效果最为突出,燕麦株高130.37 cm、穗长21.80 cm、千粒重27.00 g,鲜重和干重分别达8337.35 kg/hm2和7141.30 kg/hm2;DG和AS处理对燕麦生长也有促进作用,但在鲜重和干重方面不如BC处理;VR处理促进作用相对较弱。燕麦植株性状与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指数密切相关。综上所述,硫酸铝、脱硫石膏、醋渣和生物炭4种改良剂均能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促进燕麦生长,生物炭效果最优,脱硫石膏和硫酸铝次之,醋渣较弱。
    不同微咸水灌溉和氮肥类型对滨海盐渍土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胡奕婷, 董岳, 宋修超, 郭士伟, 马艳, 侯朋福, 王泓, 汪吉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1): 114-12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45  
    摘要 + 60 )   HTML 1 )    PDF ( 1429KB )( 68 )   
    探究不同矿化度微咸水灌溉和氮肥类型对滨海盐渍土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滨海盐渍农田水肥协同管理和生产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于2024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内试验田,开展为期4个月的田间土柱试验,以中度滨海盐渍土(含盐量=2.2 g/kg)为供试土壤,以‘Y两优911’为供试水稻品种,设置灌溉水矿化度(淡水W1、淡水和微咸水混灌W2、微咸水W3)和氮肥类型(尿素N1、聚氨酯包膜尿素N2、脲醛尿素N3)双因素组合,共10个处理,分析各处理下水稻的生长特征(分蘖数、株高、叶面积)和产量及构成因子。结果显示,在同类氮肥条件下,与淡水灌溉(W1)相比,微咸水灌溉(W2和W3)显著促进了水稻分蘖,但降低了株高和叶面积。氮肥类型仅在淡水灌溉条件下对水稻分蘖数有显著影响,其中,W1N3处理的水稻分蘖数显著多于W1N2和W1N1。然而,氮肥类型对水稻株高和叶面积均无显著影响。在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方面,微咸水灌溉对水稻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不显著,但显著降低了水稻千粒重,进而导致产量下降。与W1处理相比,W2和W3处理的单株产量分别下降了17%~28%和22%~35%。氮肥类型对穗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但2种缓控释肥料显著增加了穗粒数和单株产量。与淡水灌溉下的3种施肥处理相比,W2N2处理的水稻产量未见显著降低。在滨海盐碱区,适当使用微咸水灌溉可以促进水稻分蘖,但会抑制株高和叶片生长,进而显著降低千粒重,导致减产。聚氨酯包膜尿素可有效缓解微咸水灌溉对水稻产量的负面影响。综合来看,利用淡水、微咸水混灌降低田间微咸水矿化度(<1.50 g/L)结合基肥施用聚氨酯包膜尿素,是滨海盐碱区高效利用微咸水资源、稳定作物产量的有效水肥管理模式。
    有机无机配施改良剂对滨海盐渍土及冰菜生长的影响
    刘洋, 刘冲, 徐培智, 王丹, 解开治, 李雅莹, 张坤, 孙丽丽, 黎婉玲, 谷峻, 顾文杰, 卢钰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1): 123-13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355  
    摘要 + 54 )   HTML 1 )    PDF ( 1433KB )( 11 )   
    咸酸复合胁迫是南方滨海盐渍土农业生产开发利用的关键障碍因子。探究有机无机配施改良剂对滨海盐渍土理化性质及冰菜(Mesembryanthemum crystallinum L.)生长的协同改良效应,以期为滨海盐渍土高效改良与耐咸酸作物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滨海盐渍土和冰菜为供试对象,设置对照、0.1%土壤调理剂、0.05%钙镁磷肥+0.05%有机肥等3组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改良剂对土壤盐渍化、酸化及冰菜生长、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土壤调理剂处理下,土壤pH提升2.68个单位,但土壤电导率、全盐量、钠离子含量、冰菜生物量及抗逆性无显著变化。钙镁磷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下,土壤pH提升2.15个单位,土壤交换性铝、交换性氢、交换性酸总量以及水解性酸含量分别降低了85.3%、87.9%、86.0%和59.5%,电导率、全盐量和钠离子含量则分别显著降低21.0%、20.9%和31.0%,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116%;此外,钙镁磷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下,冰菜地上部鲜重较对照增加174%,叶片丙二醛含量降低37.0%,根系根尖数增加42.8%。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提升与速效钾、钠离子含量降低是冰菜在滨海盐渍土上生长的关键驱动因子。单一土壤调理剂虽可缓解酸化,但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有限。钙镁磷肥与有机肥配施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pH、降低盐分及钠毒害,提高有效磷含量)和优化根系形态,显著增强冰菜抗逆性及产量,其综合改良效果优于单一调理剂,钙镁磷肥与有机肥配施可协同抑制土壤酸化和盐渍化,为滨海盐渍土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效技术路径。
    改良剂对柴达木盆地盐碱土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孙毅, 王腾, 傅云洁, 鲍奎, 王金贵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1): 131-13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377  
    摘要 + 59 )   HTML 1 )    PDF ( 1144KB )( 10 )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结合室内分析,评估了微藻营养液(WZ)、脱硫石膏(SG)、黄腐酸(HFS)、有机肥(YJF)和生物炭(SWT)对柴达木盆地盐碱土的改良效果,重点关注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稳定性。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其中SWT处理的SOC、POC、MAOC和EOC的含量最高,分别达到8.25、2.00、3.11和2.85 g/kg,较对照CK分别增加了112.53%、282.19%、70.13%和203.19%。施用黄腐酸则显著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0.053~0.25 mm和>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较CK分别增加了17.89%和7.14%。HFS处理的MWDGMD分别为7.131 mm和0.089 mm,较CK分别提高5.69%和18.67%。相关性分析显示,盐碱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和稳定性无显著相关性,但SOC、EOC与<0.053 mm团聚体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0.053~0.25 mm团聚体含量、>0.25 mm团聚体含量、MWDGMD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施用生物炭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施用黄腐酸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
    中国盐碱耕地小麦种业科技创新研究进展
    娄鸿耀, 陈兆波, 刘铎, 高宇天, 李宏博, 王拯, 张胜全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1): 139-14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223  
    摘要 + 68 )   HTML 1 )    PDF ( 1041KB )( 50 )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盐碱耕地小麦种业科技创新进展,分析了当前技术瓶颈,旨在为提升盐碱地小麦产能提供理论支撑。采用文献综述与实证分析方法,整合了耐盐碱种质创制、基因挖掘、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等研究成果,并结合区域盐碱地特征与政策导向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在耐盐碱小麦种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创制了一批耐盐碱新种质,挖掘了TaSRO1TaHKT1;5-D等关键基因;培育出‘京麦189’等10个国审耐盐碱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达7410 kg/hm²,增产7.3%;建立了环渤海与南疆两大耐盐碱试验体系,示范推广面积超1.87万hm²。然而,当前仍存在育种水平有待提高、技术体系不够完善、推广力度不足等问题。因此,未来需加强基因挖掘与分子设计育种,构建高效技术体系,推动耐盐碱品种规模化应用,为盐碱地粮食安全战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哈茨木霉菌配施改良剂对盐碱土理化特性及棉花抗盐碱响应的协同机制
    万婷婷, 何浩, 程李洋, 李帅, 余梦梦, 秦洁, 李铈阔, 李俊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1): 145-15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271  
    摘要 + 65 )   HTML 1 )    PDF ( 1403KB )( 12 )   
    本研究探讨了哈茨木霉菌与不同改良剂配施对盐碱土的协同改良效应及其对棉花生长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对照组(CK)、哈茨木霉菌单施(T)、哈茨木霉菌配施生物炭(BT)、腐植酸(HT)、有机肥(AT)和微生物菌剂(MT)共6个处理,研究其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和棉花生长生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AT处理使土壤pH降低2.58%,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同时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这说明改良处理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在棉花生长指标方面,AT处理显著提高株高(+36.40%)、茎粗(+49.50%)、地上部生物量(+68.67%)和地下部生物量(+89.29%),增幅最大;生理生化指标显示,T、AT和MT处理显著提高棉花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表明其抗逆性提升;相关性分析揭示了土壤理化性质与棉花生长指标之间的显著相关性,为改良措施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哈茨木霉菌配施有机肥(AT处理)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棉花生长方面效果最优,为新疆盐碱地高效利用和棉花优质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及实践指导。
    沧州市旱碱麦增产绿色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齐海坤, 薛建军, 朱玉, 艾爽, 白金丽, 张明才, 张钰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1): 156-16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80  
    摘要 + 82 )   HTML 2 )    PDF ( 1141KB )( 27 )   

    文章叙述了沧州市旱碱麦在盐碱地扩面增产过程中形成的品种选用、土壤改良、栽培管理等过程技术流程。回顾了2020—2024年旱碱麦种植面积从5.9×104 hm2增加至1.2×105 hm2、单产由3.1×103 kg/hm2提升至4.3×103 kg/hm2持续增长的轨迹。归纳总结了生育期内干旱、高盐碱、低温寡照等逆境条件对种子萌发、分蘖成穗以及籽粒灌浆所产生的生理抑制效应。剖析了外源脱落酸(ABA)、硅制剂、纳米氧化铈等绿色生物源调节剂,在提高根系Na+排斥、维持叶片K+稳态、清除活性氧中的最新作用机制。提出了以“播种前抗逆促发增蘖种子处理+拔节期壮秆抗逆化控+灌浆期稳叶促粒调控”为核心的全生育期靶向绿色调控技术体系,以期为旱碱麦产能跃升和绿色高效生产提供可借鉴的技术路径。

    关于在环渤海滨海重盐碱地发展设施农业的建议
    刘孟朝, 高贤彪, 张国新, 高翔, 段鹏伟, 刘宏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1): 161-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79  
    摘要 + 64 )   HTML 2 )    PDF ( 1031KB )( 19 )   

    设施农业是高效利用盐碱地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环渤海滨海重度盐碱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条件及现状深入剖析,阐明“不与粮争地、不与粮争水”“产地环境安全、光热条件好”“协同发展助力、技术模式成熟”3个有利因素,以及研发平台小、示范带动弱、政策资金支持少3个劣势因素。总结了环渤海滨海重度盐碱地发展设施农业主要模式有重盐碱区设施原土果蔬生产模式、盐渍土壤基质栽培模式、淡水匮乏盐碱区设施蔬菜咸水安全利用模式和盐渍土壤果蔬水盐调控优质生产栽培模式。提出了强化科技支撑、做强旱碱农业和加强政策支持等建议,以期为环渤海地区滨海盐碱地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