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渔业
凡纳滨对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虾类,在集约化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疾病尤其是弧菌病(包括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霍乱弧菌等)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凡纳滨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耐药性细菌在水生环境中广泛存在并传播,给弧菌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重视养殖环境维护和水质监测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对凡纳滨对虾细菌性疾病及其生物防治措施开展了综述,包括生物絮团技术、微生态制剂、抗菌肽、群体感应抑制剂,以及蛭弧菌和噬菌体的应用。生物絮团技术与微生态制剂结合可改善水质,增强免疫,但受环境影响大,有益菌团稳定性难以控制。抗菌肽广谱抗菌安全不易耐药,但难保存且成本高。群体感应抑制剂能够精准防治,对环境的影响小,但机制研究少。蛭弧菌可以强效裂解革兰氏阴性菌,对阳性菌效果差且生长慢。噬菌体高度专一,但宿主范围窄。这些生物防治措施效果虽弱于抗生素,但对环境友好,不易耐药,能够减少对化学药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养殖效益。未来可以创新并可持续发展生物防控技术,以应对病原菌耐药性和环保挑战。
为深入理解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IMTA)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情况,文章梳理了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的发展历程;概述了IMTA的主要养殖物种,包括鱼类、甲壳类、双壳类、棘皮类和藻类等;总结了陆基和海洋IMTA,指出淡水和半咸水IMTA是陆基养殖模式的一部分,而海水和近海IMTA属于海洋IMTA;概述了其在养殖环境、能量利用、经济效益和减少废物排放等方面的优势。目前,IMTA在技术实施、生态影响、经济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各组分生物的相互作用、系统优化及病害防控等方面,以推动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在盐碱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和分子响应。通过将河蚬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盐碱胁迫下,对其存活率以及ATP酶活力进行监测和分析,测定了河蚬对氯化钠盐度、碳酸氢钠碱度以及盐碱交互胁迫的耐受能力。结果表明,河蚬在24、48、72、96 h氯化钠盐度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为70.22、44.86、22.87、9.92 g/L,安全浓度(SC)为5.5 g/L;在24、48、72、96 h碳酸氢钠碱度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为309.56、188.03、86.4、35.97 mmol/L,SC为20.81 mmol/L。盐碱联合对河蚬的胁迫具有拮抗作用,盐碱联合毒性低于单一盐度或碱度。在用安全浓度的盐碱水胁迫后12 h鳃的Ca2+-Mg2+-ATP酶活力与Na+/K+-ATP酶活力显著上升(P<0.05),24 h恢复至正常水平后逐渐上升且均在72 h达到最大值(P<0.05)。研究表明河蚬对盐碱水环境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可以尝试在盐度低于5.5 g/L或碱度低于20.81 mmol/L的盐碱水环境下开展养殖。
研究团队构建了“两坝三区”即“沉淀区-溢流坝-生态区-潜流坝-曝气区”耦合循环水生态养殖体系,并采用该尾水处理模式对全国九省市淡水养殖池塘进行了生态化改造。为探究改造是否具有提升鱼类免疫能力,本研究以吉富罗非鱼为研究对象,比较养殖尾水未处理与处理组血清中几种免疫因子含量的变化规律,并解决应用过程中成本核算这一产业关键问题。结果表明,处理过后的养殖尾水,并不会影响该批鱼特定生长率SGR和肝体指数HSI(P>0.05),且对鱼体的生长指标无显著性影响(P>0.05)。血清免疫因子α1-AT和LYS含量,促炎因子(IFN-γ)和抗炎因子(IL-10和TGF-β)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研究发现,不同处理之间的罗非鱼生长差异与尾水浓度无关,养殖尾水处理后罗非鱼血清中几种免疫因子含量变化显著,可能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分泌型炎症因子,持续提高了其免疫能力。
为探究盐度胁迫对斑点叉尾鮰鱼苗生长性能、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等对数间距法设置6个盐度组(3.0、3.8、4.7、5.9、7.3、9.0)和1个对照组(盐度为0),每组3个重复。通过测量各组生长指标、4项理化指标及HE染色切片,评估其对不同盐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当盐度为3.0、3.8、4.7时,鱼苗的生长性能及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盐度的升高,鱼苗逐渐出现生长速度减缓、存活率降低现象,当盐度升至9.0时,存活率降至71%;肝脏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3种抗氧化酶活性随着盐度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且当盐度为4.7时,SOD、CAT活性显著增强(P<0.05),分别为1163.918、88.039 U/mg prot;鳃、肾脏组织中的3种抗氧化酶活性在各盐度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随盐度升高均有明显升高(P<0.05);苏木精和伊红染色(HE)切片结果显示,各组织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均有明显变化。以上结果表明不论低盐、高盐胁迫,均会对鱼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且肝脏组织对盐度胁迫反应更为敏感。研究结果可为沿海滩涂地区科学培育斑点叉尾鮰鱼苗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了雌性和雄性马口鱼肌肉营养成分差异,为马口鱼的营养价值评价和繁殖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生化分析,测定了体质量分别为(32.48±5.78) g和(78.31±8.79) g的2龄雌雄马口鱼成鱼肌肉营养成分组成,分析和比较了二者的营养价值。在粗脂肪方面雌性马口鱼含量高于雄性,二者具有差异性(P<0.05);水分和粗蛋白含量雄性马口鱼高于雌性,粗灰分含量雌性马口鱼高于雄性,但是均无差异(P>0.05)。雌性和雄性马口鱼矿物质含量差异较大,雄性马口鱼钾和铁的含量显著高于雌性(P<0.05),其他矿物质含量雌性马口鱼显著高于雄性(P<0.05)。雌性和雄性马口鱼均检测出16种氨基酸,各种类氨基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以及呈味氨基酸含量雌性马口鱼均高于雄性马口鱼,但二者之间没有差异(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值(AAS)和化学评分值(CS),雌性和雄性马口鱼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胱氨酸+蛋氨酸(Cys+Met),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Val);雌性马口鱼(90.15)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高于雄性马口鱼(86.10)。雌性和雄性马口鱼分别检测出24种和22种脂肪酸,雄性马口鱼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雌性,雌性马口鱼多不饱和脂肪酸、EPA+DHA含量显著高于雄性马口鱼(P<0.05);在检测出的脂肪酸中,均以油酸(C18:1)含量最高,亚油酸(C18:2)含量次之;在雄性马口鱼肌肉中未检测出芥酸(C22:1)和二十四碳一烯酸(C24:1)。雌性和雄性马口鱼在生长过程中,部分营养成分的组成与含量产生差异,整体而言,雌性马口鱼的营养物质较雄性马口鱼更为丰富,但在实际生产中,因雄性马口鱼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雄性马口鱼生长速度比雌性快2~3倍,体质量比雌性高出50%以上,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因此马口鱼的全雄选育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快速检测土壤含水量,以实现对番茄植株生长状况的及时监测。通过提取304个土壤样本的平均光谱反射率,采用异常值剔除、样本集划分、3种预处理方法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和优化处理。研究中运用了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无信息变量消除变换法(uninformation variable elimination,UVE)、迭代保留信息变量法(iterative retained information variable,IRIV)、遗传偏最小二乘算法(genetic partial-least-squares algorithm,GAPLS)4种方法提取特征波长,并基于这些波长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least-squares regression,PLSR)模型。进一步地,根据优选出的特征波长还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模型、主成分回归(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PCR)模型和卷积神经网络模型(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结果表明,在经过平均平滑法(moving average smoothing,MAS)对土壤含水量进行预处理后,使用IRIV法提取的特征波长所建立的土壤含水量定量预测模型表现最佳,其校正集相关系数Rc=0.7167,均方根误差RMSEc=0.0193;验证集相关系数Rp=0.6631,RMSEP=0.0272。特别是基于IRIV-CNN组合的模型展现出更优的性能,Rc=0.7655,RMSEc=0.0172。本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土壤水分监测手段,也为提高设施蔬菜产业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番茄种植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水分管理以及实现植株健康状态在线监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为了解西藏怒江流域3种鱼类肠道的菌群组成结构,本研究采用16S rRNA的V3-V4区测序方法分析西藏怒江流域3种鱼类肠道微生物物种组成、丰度及多样性。结果共获得1153446条有效序列,1754个OTU。怒江裂腹鱼肠道微生物中共鉴定出27门、56纲、154目、297科、634属;热裸裂尻鱼中共鉴定出29门、59纲、165目、308科、659属;细尾高原鳅中共鉴定出29门、62纲、161目、306科、647属。在门水平上,3种鱼类的菌群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主,占比均达70%以上。在属水平上,怒江裂腹鱼、热裸裂尻鱼和细尾高原鳅相对丰度最高的菌属分别为气单胞菌属、假红杆菌属和根瘤菌属菌群。多样性分析表明,热裸裂尻鱼样品中的Shannon指数高于怒江裂腹鱼和细尾高原鳅,但差异不显著(P>0.05)。3种鱼类在门水平上群落组成和比例较为类似,在属水平上虽然群落结构类似,但物种占比明显不同。PCoA分析显示,怒江裂腹鱼与热裸裂尻鱼肠道微生物差异更小。
为探究集约化养殖发展中水体环境变化对养殖鱼类造成的胁迫,通过研究温度、酸碱度、溶解氧、氨氮和重金属等环境因子对鱼类机体的影响,从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5个方面,综述了环境胁迫因子影响鱼类健康的相关作用机制,揭示环境胁迫因子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今后需要更广泛地应用野外调查、长期监测和计算模型等综合手段,全面探讨和评估鱼类在实际环境中的应对策略和健康状况,深入探究环境胁迫因子对鱼类健康的分子机制。今后试验需要针对鱼类生长的不同时期进行全过程研究,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对鱼类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通过研究环境胁迫因子对鱼类健康的不利影响,避免或削弱胁迫的发生,为确保鱼类高效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为开展中国仙女蛤的人工选育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以在平潭海坛湾随机采集的70枚野生个体为对象,测量其壳长、壳宽、壳高和体重,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间均极显著相关(P<0.01),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剔除了壳高,建立了壳宽和壳长对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通径分析表明,壳宽和壳长均可对体重产生直接正向效应,壳宽效应大于壳长,壳宽对体重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0.665)。体重的决定系数R2为0.970,大于0.850,可以确定壳宽和壳长是决定仙女蛤体重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盐度条件下,单环刺螠幼螠的生理调节机制。实验设置15‰、20‰、25‰、30‰、35‰等5个盐度梯度,并在实验开始后0、6、12、18、24、48、72 h采集单环刺螠的血清、肠道匀浆和体壁样本,测定血清中SOD、CAT、ACP活力、肠道脂肪酶活力和体壁肌糖原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盐度胁迫对单环刺螠幼螠的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有显著影响。一定程度的盐度刺激可以激活消化酶的活力并加速代谢,给予低盐刺激时消化酶活力上升的速度要慢于高盐刺激,中高盐度组的消化酶与肌糖原达到组内最高值的时间早于低盐度组。但当水体盐度超出单环刺螠的极限耐受盐度范围或胁迫时间过长时,则会对免疫系统和消化酶的活力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甚至对机体产生严重损伤。相对而言,盐度25‰组各指标随时间和盐度的变化较为稳定,适宜单环刺螠幼螠培育。
通过4—10月小龙虾不同养殖期的对比试验,对25~30 g小龙虾虾肉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氨基酸组成与含量等34种品质因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期小龙虾有32种品质因子差异性显著(P<0.05,下同)。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大致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6—8月虾显著高于其他月份;氨基酸总量(TAA)16.57%~19.72%,以4月虾最高,7月虾次之,10月虾最低,整体呈下降趋势;必需氨基酸(EAA)与TAA比32.63%~36.58%、EAA与非必需氨基酸(NEAA)比59.67%~73.51%,以9—10月虾最高,呈上升趋势;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68.34~90.14,以4月虾最高,8月虾最低,呈下降趋势。对32种品质因子与养殖期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3种品质因子与养殖期气象因子显著相关,其中与阴天数、日照时数、温度适宜指数显著相关的品质因子最多,且与阴天数大多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大多呈负相关,与温度适宜指数均呈正相关;与常规营养成分相关的温度适宜指数的最适温度为22℃,质构特性为24~26℃,氨基酸为20℃。因此适宜的温度下,适当的遮阴挡阳有利于提高小龙虾品质。分析不同时段的气象因子与品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养殖前期是气象因子对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关键影响期,养殖中后期是气象因子对质构特性的关键影响期。
为了分析大口黑鲈(Largemouth bass,Micropterus salmoides)抗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 LMBV)转录组图谱,揭示大口黑鲈响应LMBV感染的免疫应答机制。利用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平台,对感染LMBV 72 h后的大口黑鲈头肾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共获得5953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其中1704个上调表达基因,4249个下调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注释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与单有机体过程、代谢过程、膜、细胞、结合、催化活性等功能相关。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糖酵解、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与免疫应答相关的信号通路4条,包括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外基质受体互作、吞噬体和免疫球蛋白A产生的肠道免疫网络。免疫应答相关DEGs提高的为cxcr4、il10、mrc、ncf4、itgb2、il27、ccl25等;下降的DEGs为cxcl12、tgfb3、il20ra、col4a5、itgb1等。PPI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itgb1、itga8和itgb6为免疫相关DEGs的核心基因。本研究分析了大口黑鲈感染LMBV的转录组图谱,为大口黑鲈抗LMBV免疫的分子机制和疾病防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为了了解可能参与克氏原螯虾性腺分化的相关调控因子,对克氏原螯虾促雄性腺摘除前后血淋巴外泌体进行了蛋白组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摘除促雄性腺前后血淋巴外泌体中一共鉴定到蛋白质469个,差异表达蛋白98个。14-3-3 zeta和cell division cycle protein 27 homolog这2个差异表达蛋白可能参与了克氏原螯虾的性别调控。
为探明MABR膜与微生态制剂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带来的不同影响,本研究以扣蟹培育阶段作为背景条件,在河蟹养殖池塘中分别使用MABR膜和微生态制剂,通过测定水质理化指标,浮游生物定量分析,河蟹营养品质分析,探究两种水处理方式对于河蟹养殖池塘水质和河蟹营养品质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Ⅱ组的方式对于水质改善效果最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池塘水体中的氨氮、亚硝、总磷、总氮、COD的含量,同时,所培育河蟹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总氨基酸和必须氨基酸含量最高(P<0.05)。而Ⅰ组方式可显著增加浮游生物量(P<0.05),且必须氨基酸含量/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MABR膜与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河蟹养殖池塘的水质,并且还可提高所培育河蟹的营养品质。
为探讨芽孢杆菌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消化、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随机选取270尾体质量为(9.36±1.40) g的克氏原螯虾,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不添加芽孢杆菌组(CK)、添加凝结芽孢杆菌组(T1)和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组(T2),进行为期4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各组终末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1和T2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和肝胰腺指数均显著高于CK(P<0.05);T1和T2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CK(P<0.05);T1和T2的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P<0.05),T1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CK和T2(P<0.05),而T2组淀粉酶活性与CK无显著差异(P>0.05)。WSSV攻毒后,T1和T2克氏原螯虾成活率显著高于CK(P<0.05)。综上所述,凝结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可以显著提升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提高其肠道消化酶活力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增强感染WSSV时的抗病力,降低死亡率。
为科学预防淡水鱼越冬综合症,降低病害暴发风险,本研究在近年发病情况调查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深度分析了越冬综合症病害发生的气象背景差异,并建立了淡水鱼越冬综合症发病气象评估方法。通过统计分析关键气象要素,如稳定通过12℃初日、降温过程前期温度、降温过程发生时间、降温幅度和伴随降水量、雨日等,确定了影响鱼类越冬综合症的气象因子。研究发现,除降温和降水外,降温前气象条件也是影响鱼病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构建了基于风险陷阱理论的升温陷阱指数和综合考虑雨量雨日的降水指数,并开发了鱼类越冬综合症的综合气象指数。结果表明,该综合气象指数能准确反映病害的发生时间和程度,与实际发病情况高度一致。此外,研究还确定了不同病害等级的累计综合气象指数阈值。这一评估方法为淡水鱼越冬综合症的气象监测和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探索基于气象因子的河蟹产量估算方法,现利用2010—2022年兴化市河蟹产量和同期气象数据,与3种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在5个关键生长阶段(放养期、第1~3次脱壳期、第4次脱壳期、第5次脱壳期和成熟捕捞期),构建河蟹产量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在河蟹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气象因子估算河蟹产量的精度差异显著。总体来说,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SVR)算法所构建的河蟹产量估算模型要优于随机森林回归(RFR)算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算法,预测精度R2在0.95~0.98,RMSE在24.07~35.14 kg/hm2之间变化。在单一生长阶段中,在放养期的估算精度最高,R2为0.98,RMSE为24.07 kg/hm2,在全生育期中模型预测精度R2为0.92,RMSE为44.31 kg/hm2。研究结果揭示了气象因子在不同生长阶段下估算河蟹产量的能力。
本研究在台儿庄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展开,旨在评估该保护区内的鱼类组成、优势种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物种黄颡鱼的资源存量。通过在保护区内部署三处多网目复合刺网和定置串联笼壶作为捕捞工具,对所捕获的渔获物进行详细的数据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共监测到22种渔获物,这些种类分别隶属于5个目9个科。其中鲤形目最多,共14种,占总种类数64%;鲇形目1种,占总种类数的4%;鲱形目1种,占总种类数的4%;鲈形目3种,占总种类数的14%;甲壳类3种,占总种类数的14%。针对保护物种黄颡鱼,采用柱式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其总DNA,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群体的种群结构稳定,遗传多样性总体处于较高水平,野生种质资源处于较好的状态。这一发现证实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并且黄颡鱼的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