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农业气象

    专题以农林牧渔等与气象有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践观察及国内外农业气象的研究动态综述、评议等论文为报道内容,涉及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农业气候、干旱与节水农业、作物气象与农田小气候、农业减灾防灾、农业生态环境(包括产地环境)、智慧农业技术在农业气象上应用等方面。(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网刊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文章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干旱荒漠区夏季修剪对玫瑰越冬的影响
    张坤, 梁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31): 34-4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84  
    摘要 + 18 )   HTML 1 )    PDF ( 1383KB )( 6 )   

    本研究旨在通过夏季修剪调控玫瑰新生枝条密度,改善冠层通风透光条件,协调植株地上与地下器官的协同发育,提高其越冬能力,为干旱荒漠区玫瑰优质丰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河西走廊敦煌市的‘大漠玫瑰’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3月中旬进行冬剪,剪除3级以上枝条;春季第1批花结束后轻回缩修剪和疏枝,4级枝条的数量分别控制在80~100(对照)、75、70、65、60、55、50、45、40个/m2(对应CK、T1~T8)。由冠层外沿向内0~20、20~40、40~60 cm,均匀取样测定其生理与生长指标。越冬后CK、T1的3级枝冻死率超过5%,当枝条密度低于70个/m2(T2)时冻死率降低至2%~4%。T3(65个)~T8(40个)处理的LT50显著低于CK(P<0.05),其中T6最低,达到-35.58℃,越冬能力显著提升。T3~T8处理次年4级枝条萌芽率、粗度有显著提高,但内部40~60 cm处的枝条粗度分别比0~20、20~40 cm降低13.68%、4.28%,证实光照条件对4级枝的生长有较大影响。T3~T8处理的根长密度较CK有明显下降,不同处理间根系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即T3~T5根系活力显著提高。在敦煌及类似生态区,冬季正常修剪,夏季将新生枝条密度控制在55~60个/m2,可有效提高玫瑰越冬存活率,同时次年的萌芽率、枝条粗度和根系活力较高。

    陇东旱塬区苹果园土壤养分含量与分布
    张宁, 李雅洁, 王永栋, 李利利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31): 72-7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483  
    摘要 + 25 )   HTML 1 )    PDF ( 1257KB )( 9 )   

    以陇东旱塬区平凉市的静宁、庄浪、泾川、灵台县4个苹果主产县的苹果园为研究对象,分析4个县区苹果园地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及差异性。通过采集并分析4个县区苹果园地0~100 cm土层土壤的剖面样品,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结果显示,4个县的果园土壤中,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1.61、11.90、10.84、12.16 g/kg,全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8724、0.8074、0.8525、1.0234 g/kg,速效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93.85、21.18、33.72、28.49 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17.11、244.71、296.74、275.22 mg/kg。总体上,4个县果园土壤普遍存在有机质、全氮含量不足的问题;土壤含量在部分区域(如静宁县)相对较高(可选);速效钾处于丰富水平;且土壤养分含量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针对平凉市苹果主产县土壤养分的现状,建议在生产中增施有机肥、氮肥,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降雨对陕北沿黄土石山区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
    王鹏, 薛睿哲, 韩侠, 徐伟洲, 陈书军, 田相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31): 79-8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361  
    摘要 + 25 )   HTML 1 )    PDF ( 1521KB )( 15 )   

    以陕北沿黄土石山区4种典型人工林(侧柏林、油松紫穗槐林、枣树林、油松火炬林)为对象,通过长期监测不同土层(10~100 cm)土壤含水量及降雨事件,结合统计分析与图表解析,揭示陕北沿黄土石山区人工林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降雨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侧柏林0~10 cm土层对降雨响应最敏感,含水量峰值与降雨同步,深层(40~80 cm)储水量最高;(2)油松紫穗槐林浅层(0~40 cm)土壤水分在强降雨后响应延迟,80~100 cm土层储水量较高,可能与紫穗槐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结构有关;(3)枣树林浅层(10~20 cm)保水能力有限,短期降雨后水分流失快,但持续强降雨下表层保水性增强;(4)油松火炬林浅层(10~20 cm)保水能力最弱,凋落物层薄或土壤结构松散导致水分快速流失;(5)不同降雨强度的影响具有层次性,小到中等强度降雨(≤30 mm)主要影响表层(10~20 cm)土壤含水量,而强降雨(>30 mm)通过优先流快速补给深层土壤水分。研究表明,侧柏林因深层储水能力和稳定水分动态更适应水分胁迫环境,油松紫穗槐林适合改善深层土壤结构,枣树林和油松火炬林需结合保水措施以提升生态效益。本研究可为陕北沿黄土石山区人工林优化配置与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

    招远市冬小麦干热风灾害发生规律分析及防御技术研究
    杨金玲, 赵瑞君, 刘建军, 丁翠娜, 路昌训, 姜好胜
    农学学报    2025, 15 (10): 75-8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122  
    摘要 + 33 )   HTML 3 )    PDF ( 1304KB )( 9 )   

    根据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QX/T 82—2019)标准,分析招远市46 a的干热风日数、干热风天气过程以及干热风年型和出现时间,总结地区干热风灾害发生的规律和对冬小麦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利用招远市1978—2023年间的气象观测资料和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线性回归法,对5月21日—6月10日时段高温低湿型和6月1日—10日时段雨后青枯型的干热风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干热风多以轻干热风为主,年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呈现阶段性振荡,其线性趋势呈缓慢下降趋势,突变点为2004年,且为直线上升到达最高值后下降。以“良田良种良法”为主线,以提高肥水调控能力、作物抵抗能力和干热风防御能力为目标的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集成技术,可以降低干热风给小麦带来的危害,为招远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近50年衡阳烟区气候变化及气象风险时空分布特征
    肖健, 许笛, 刘慧, 陈嘉欣, 彭双姿, 曹志辉, 唐子茜, 杨超敏
    农学学报    2025, 15 (10): 92-10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134  
    摘要 + 26 )   HTML 3 )    PDF ( 2346KB )( 20 )   

    为探究衡阳烟区气候变化规律和气象灾害风险时空分布特征,选取衡阳烟区5个县市1971—2020年气象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大田期平均气温变化、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特征以及低温、高温、暴雨和干旱风险,对气候资源变化和气象风险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衡阳烟区大田期平均气温总体呈极显著升高态势,降水量波动变化呈显著性增大,平均日照时数显著减少。低温风险主要集中在伸根期,衡南、衡阳县发生低温风险相对较高,近年来呈下降趋势。高温风险主要发生在成熟后期,以常宁为中心的南部区域高温风险相对较高,成熟期高温风险的增加与平均气温的升高呈显著正相关,成熟后期高温风险还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以常宁、耒阳为中心的南部地区暴雨风险相对较高,呈增加趋势,可能与成熟后期雨量的增加有关。耒阳伸根期干旱程度较为明显,有增加态势;衡阳县、祁东旺长期—成熟前期干旱风险相对较高,除衡阳县外,其他县市干旱风险有所缓解。综上,建议在实际生产中,要在不同生育期根据不同气象风险做好应对措施,防范气象灾害对烟叶生长和品质带来的不利影响。

    新疆石河子西梅低温霜冻致灾风险评估
    赵鹏程, 王倍贝, 孙硕阳, 林世杰, 高宇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7): 118-1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36  
    摘要 + 54 )   HTML 1 )    PDF ( 1282KB )( 28 )   

    石河子地区西梅越冬及春季萌芽开花是关键物候期,探究该地区冬季低气温的变化以及春季终霜灾害风险强度对西梅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利用1961—2024年11月—翌年5月气温资料和西梅物候期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评价冬季气温变化和终霜冻对西梅生长的影响,并对终霜所造成的灾害风险强度加以研究。研究成果显示,西梅树新生枝条的半致死低温指标为-24.1℃。石河子地区自1961—2024年冬季严寒期低于指标温度的冻害风险高达82.2%。伴随气候变暖,2000年后冻害风险概率降至60.0%,且冷害平均下降22.2个百分点。春季终霜期倾向于更早结束,但其分布相对分散。4月下旬及更晚时期的终霜对西梅树的萌芽和开花构成威胁。4月下旬及以后的终霜风险为53.2%,2000年后下降了28.2个百分点。石河子地区平均终霜灾害风险强度为34.8%,中等灾害风险强度占比为23.4%,严霜灾害风险强度占比为28.1%。2000年后终霜灾害风险强度呈线性方式降低8.6个百分点。在气候变暖的作用下,冬季气温的上升以及霜冻结束时间的提前有益于西梅树安全越冬和春季的萌发生长、开花。即便冬季气温有所上升、终霜冻引发的灾害风险正在减弱,因极端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防冻防霜措施仍是保障石河子西梅产量与品质的关键技术需求。

    宣城市一季稻高温热害分布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
    包静雯, 倪大敬, 胡安霞, 邱丽芳, 王美铄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5): 100-10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94  
    摘要 + 92 )   HTML 5 )    PDF ( 2171KB )( 30 )   
    本研究旨在避免或减轻高温热害对宣城市一季稻生产的不利影响,保障该地区水稻生产的稳定性。基于宣城市7个气象站点1961—2023年的气象资料和2000—2023年一季稻单产数据,采用产量建模、小波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宣城市一季稻关键生育期(孕穗—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温热害总发生频次自20世纪90年代起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轻、重和极重度热害的发生频次增加,而中度热害呈缓慢下降趋势。各类热害发生频次排序为轻度>重度>中度>极重度。(2)高温热害影响范围为轻度>重度>中度>极重度。(3)高温热害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西南多、东北少,其中宁国市热害发生最频繁,广德市相对较少;整体而言,高温热害呈加剧趋势。(4)宣城市一季稻产量和高温热害之间存在显著的4~5 a反相位共振周期,且该周期在2007年后更为明显。高温热害强度与一季稻减产幅度呈显著正相关。基于上述结果,建议在南部高温热害高发区推广耐高温籼稻品种,并配套“深水灌溉+叶面喷施水杨酸”等应急技术;在东北低发区优化播期,使抽穗扬花期避开7月下旬—9月上旬的高温时段。本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水稻稳产高产及增强气候韧性提供技术支持。
    鄂西北2023年秋季低温连阴雨特征及其对烤烟质量的影响
    梁辰, 刘少霞, 梁代荣, 陈子凡, 尤雪, 陈正洪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5): 108-1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59  
    摘要 + 86 )   HTML 5 )    PDF ( 1888KB )( 26 )   
    鄂西北烟区秋季低温连阴雨频发,对烤烟产量与品质形成构成潜在威胁。为评估2023年秋季低温连阴雨对鄂西北烤烟质量的影响,并揭示区域差异,基于6个国家气象站气象数据和138份烤烟样品,结合统计分析与ArcGIS插值法,分析该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2023年9月18日—10月7日鄂西北烟区遭遇重度区域性连阴雨,期间日照时数较常年同期显著减少(65~82 h),日平均气温≤18℃日数达8~17 d。襄阳烟区烤烟B2F等级单叶重显著降低(-13.3%),C3F等级含梗率升高9.3%,感官质量下降;十堰烟区受影响较小,主要归因于移栽期提前20 d左右。本次低温连阴雨对烤烟质量造成显著损害,且襄阳烟区受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十堰烟区。建议襄阳烟区提前移栽期20 d,以有效减轻连阴雨对烤烟外观及感官质量的负面影响,预计可使B2F等级单叶重降幅减少5个百分点。
    织金县水稻气象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及适宜性区划研究
    杨洋, 柯莉萍, 朱君, 胡妍妍, 衮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3): 64-7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10  
    摘要 + 91 )   HTML 4 )    PDF ( 2236KB )( 152 )   

    本研究旨在揭示织金县复杂山地地形下水稻种植的农业气象条件,并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通过数理统计法分析水稻气象产量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识别出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气象因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适用于织金县的水稻气象产量预报模型,并验证了其预报精度。同时,结合气象和灾害资料,以及灾害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绘制了织金县水稻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图。结果表明,5月下旬的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6月下旬的降水量,7月中旬的降水量和日照时数,8月上旬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以及9月上旬的降水量,是影响织金县水稻生长发育的显著气象因子。构建的预报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平均预报准确率高于90%,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区域适用性。气候适宜性区划图显示,织金县中部偏南偏西的乡镇最适宜种植水稻,而北部及东部乡镇的适宜性较差。本研究所建预报模型对织金县水稻产量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生成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图清晰揭示了区域差异,可为优化当地水稻种植布局、规避气象灾害风险、提升单产水平提供直观的决策依据。

    沧州市旱碱麦增产绿色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齐海坤, 薛建军, 朱玉, 艾爽, 白金丽, 张明才, 张钰石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1): 156-16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580  
    摘要 + 118 )   HTML 2 )    PDF ( 1141KB )( 44 )   

    文章叙述了沧州市旱碱麦在盐碱地扩面增产过程中形成的品种选用、土壤改良、栽培管理等过程技术流程。回顾了2020—2024年旱碱麦种植面积从5.9×104 hm2增加至1.2×105 hm2、单产由3.1×103 kg/hm2提升至4.3×103 kg/hm2持续增长的轨迹。归纳总结了生育期内干旱、高盐碱、低温寡照等逆境条件对种子萌发、分蘖成穗以及籽粒灌浆所产生的生理抑制效应。剖析了外源脱落酸(ABA)、硅制剂、纳米氧化铈等绿色生物源调节剂,在提高根系Na+排斥、维持叶片K+稳态、清除活性氧中的最新作用机制。提出了以“播种前抗逆促发增蘖种子处理+拔节期壮秆抗逆化控+灌浆期稳叶促粒调控”为核心的全生育期靶向绿色调控技术体系,以期为旱碱麦产能跃升和绿色高效生产提供可借鉴的技术路径。

    江汉平原典型农业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叶佩, 卢建新, 王斌, 朱波, 陈思成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0): 113-12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708  
    摘要 + 109 )   HTML 2 )    PDF ( 1311KB )( 92 )   
    为探究江汉平原稻田种养和水产养殖等典型农业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于2021年7月—2022年11月在江汉平原湖北荆州农试站,采用静态暗箱/漂浮箱-气相色谱法,开展了常规中稻、虾稻、虾沟、养殖鱼塘等农业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试验,研究不同农业湿地下CH4和N2O排放特征和综合温室效应。结果表明:虾稻田CH4和N2O排放通量显著高于虾沟、养殖鱼塘,其中稻田CH4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前期淹水阶段;虾沟和养殖鱼塘CH4排放主要出现春夏高密度养殖期,排放峰值最高为虾稻(85.7 μg/(m2·h)),较其他农业湿地高1.4~9.8倍;N2O排放峰值主要出现于稻田分蘖晒田、施肥期以及鱼虾投放前的干塘、清淤、晒塘期,排放峰值最高为常规中稻田(285.3 μg/(m2·h)),较其他农业湿地高0.9~21.2倍。CH4累积排放大小依次为虾稻、养殖鱼塘、常规中稻、虾沟;N2O累积排放大小依次为常规中稻、虾稻、养殖鱼塘、虾沟;综合温室效应大小依次为虾稻、养殖鱼塘、常规中稻、虾沟。研究发现,虾稻田和养殖鱼塘为主要农业湿地温室气体排放源,减少虾稻田和养殖鱼塘温室气体排放是实现农业减排的关键。虾稻田浅水养殖,建议减少淹水时长,抑制产甲烷菌活性,配合缓释肥与有机无机配施技术,抑制晒田期N2O生成;鱼塘强化沉积物管理,动态调整饲料投放,结合微孔增氧设备改善水体氧化还原状态,减少残饵沉积导致的综合温室效应。研究旨在为准确评估稻田种养、水产养殖增汇减排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河西走廊中部夏季高温气候特征及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殷雪莲, 王兴, 郭萍萍, 杨寰
    农学学报    2025, 15 (7): 65-7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124  
    摘要 + 118 )   HTML 3 )    PDF ( 1428KB )( 62 )   
    本研究通过研究河西走廊中部夏季高温日数、高温过程时空分布、持续性和强度等演变特征,分析对玉米关键期生长及产量构成因素等的影响,旨在为开展此区域高温事件预警、风险预估、玉米花期及产量预报等服务提供理论基础。基于1961—2023年河西走廊中部地面气象观测站6—8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揭示高温频次、过程、强度特点及演变规律,分析对当地主导作物玉米的生长性状及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中部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8月上旬的荒漠绿洲,突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温及危害性高温日数、高温过程均存在年际变化大、出现时段集中并呈现增加趋势三大特征。高温日数与穗期呈较显著负相关,高温偏多年份抽雄—吐丝期间隔较历年持平或缩短;拔节—孕穗期高温日数偏多年份,抽雄—吐丝生育期较历年持平或推迟。花期及花后高温日数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R=-0.8495),增加1 d,百粒重减少1.345 g。最后提出通过建立智慧农业监测网预报灾害,开展高温气象适用技术试验及筛选种植耐高温品种来应对高温风险,确保玉米优质高产。
    1961—2020年东北三省大豆生产潜力及潜力实现率时空格局研究
    崔修来, 米娜, 童尧, 孙瑶, 原久淞, 高智, 王东
    农学学报    2025, 15 (7): 74-8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094  
    摘要 + 103 )   HTML 1 )    PDF ( 2232KB )( 26 )   

    本研究旨在探究东北三省大豆各级生产潜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变异系数、距平百分率、实现率等分布情况,提出生产潜力开发利用对策。以东北三省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和研究区大豆作物系数为基础,运用“逐步订正法”计算了东北三省各地大豆的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生产潜力空间分布情况为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分布趋势都是由北向南递增,气候生产潜力是辽宁东部最高,吉林中部和黑龙江中南部次之,黑龙江西北部最低。光合生产潜力距平变化率在-18%~11%,变化区间接近30个百分点;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距平变化率范围都较大,有70~80个百分点。光合生产潜力变异系数大多在5%以下,光温生产潜力变异系数大多在10%以下,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异系数最高达到20%左右,最低也在10%以上,气候生产潜力较光温和光合生产潜力的稳定性较差。东北三省大豆实际产量空间分布情况与生产潜力实现率分布情况比较匹配,均为吉林中部和黑龙江东部较高,可选择在各级生产潜力实现率都较高的区域进行大豆扩种,适当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兴建灌溉、排涝设施保证水资源的最优供应,将有效提升光温资源对于大豆产量提升的贡献。

    氮磷配施对榆林风沙区青贮玉米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常雪荣, 史雷, 徐伟洲, 韩侠, 乔雨, 卜耀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9): 1-1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268  
    摘要 + 142 )   HTML 4 )    PDF ( 1295KB )( 114 )   
    为探究氮磷配施对榆林风沙区青贮玉米根系形态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以‘大京九23’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氮肥、磷肥两因素试验,施氮量为不施氮(N0,0 kg/hm2)、低氮(N90,90 kg/hm2)、中氮(N180,180 kg/hm2)、中高氮(N270,270 kg/hm2)和高氮(N360,360 kg/hm2),施磷量为不施磷(P0,0 kg/hm2)、低磷(P90,90 kg/hm2)和高磷(P180,180 kg/hm2),测定青贮玉米大喇叭口期、吐丝期、收获期的生物量和根系形态特征指标。结果表明,氮磷配施显著促进了大喇叭口期根系纵向发育,10~20 cm土层根系鲜重、根长和表面积分别增加了73.9%~169.5%、52.0%~136.4%和75.1%~124.4%。氮磷配施对吐丝期浅层根系扩展具有显著影响,0~10 cm土层根系鲜重、干重和体积分别增长5.5%~69.3%、3.9%~62.1%和3.0%~91.4%。氮磷配施可有效延缓收获期根系衰老,10~20 cm土层鲜重增幅达28.5%~190.3%,20~30 cm土层干重和体积分别增加50.0%~202.3%和40.2%~158.8%。各生育期根系指标显示,0~20 cm土层的根鲜重、干重、根长、表面积及体积等指标均显著优于20~40 cm。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N180P180配施方案表现最优,其地上部鲜、干重分别增加24.7%、44.7%,根系发育指标呈现持续增益,三阶段鲜重增幅达54.5%~91.1%、干重增幅达28.5%~70.6%、根长增幅达23.8%~70.8%、总面积增幅达52.1%~79.3%、总体积增幅达32.6%~98.9%,植株养分吸收效率显著提升。综上,N180P180配施量有利于促进玉米地上部与地下部协同生长。
    辽宁省玉米生长季降水与用水的耦合状况分析
    张黎
    农学学报    2025, 15 (6): 92-10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4-0159  
    摘要 + 127 )   HTML 1 )    PDF ( 1850KB )( 49 )   

    为了研究辽宁省玉米生长季的水分平衡状况,以1963—2022年辽宁省气象数据和作物系数为基础,运用SIMETAW模型与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对辽宁省玉米生长季的降水和水分需求规律以及水分满足状况展开分析,揭示区域气候变化给玉米水分需求带来的影响,并对辽宁省玉米生长季有效降水和水分需求的时空演变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玉米全生育期有效降水达481.6 mm,其中:西部为347.4 mm,中部和南部是514.9 mm,东部为636.8 mm。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水分需求为521 mm,未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向。玉米全生育期降水与水分需求的耦合程度平均为0.715,即降水满足了71.5%的水分需求,平均缺水量为28.5%。西部地区耦合度λ>0.8的保证率仅为28.3%。耦合度的最大值出现于辽宁省东部,其次是辽宁省中部和南部,最小值则出现在辽宁省西部。耦合度的最高值出现在开花授粉期,其次是喇叭口期,最低值出现在生长初期和成熟期。近些年来,玉米生长初期降水与用水需求的耦合度呈现出显著的上升态势。辽宁省玉米生长初期的降水与用水需求耦合度相对较低,故而有必要关注干旱的出现,特别是辽宁省西部水资源短缺的情形。

    平阴玫瑰始花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及预报模型
    王金霞, 付晋, 朱学亮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7): 103-10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639  
    摘要 + 90 )   HTML 2 )    PDF ( 1214KB )( 37 )   

    准确预报玫瑰始花期能为游客赏花以及旅游管理工作的时间安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1994—2023年平阴玫瑰初花期记录以及同期平阴县国家气象站气象数据,分析始花期变化特征,并进行始花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建立回归预报方程。结果表明,玫瑰平均始花期为4月30日—5月1日,近年来有所提前。始花期日序数与4月平均气温、积温、日照时数呈显著相关性,与积温相关性最显著。用4月平均气温、积温、积温结合日照时数分别建立始花期预报方程,发现积温法预报玫瑰始花期预报准确率更高。

    陇东塬区春玉米对气候暖湿化的响应及应对
    周忠文, 刘英, 邱宁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7): 88-9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13  
    摘要 + 89 )   HTML 3 )    PDF ( 1311KB )( 43 )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春玉米生长的影响,利用甘肃省西峰1994—2023年连续30 a气候因子和玉米生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函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陇东气候暖湿化对玉米的影响。结果表明,30 a来,陇东春玉米生长期内热量和降水总量呈增加趋势,光照呈减少趋势,陇东塬区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产生了明显影响。气候变暖对玉米生长周期造成影响,玉米播期推迟,成熟期提前,生育期有所缩短,使得种植界限北扩;气候暖湿化使得玉米生长高度、叶面积指数、果穗长、百粒重、株籽粒重、理论产量等均呈增高趋势,气候暖湿化对陇东塬区春玉米生产和农业经济正效应显著。陇东塬区玉米产量与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与生育期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水资源不足是陇东黄土高原作物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水分影响着玉米产量的生育全过程,玉米产量的高低主要受降水量的多少和分布状况影响。生产中要充分挖掘气候资源潜力,调整种植结构,推广科学种植模式,引入高产抗逆品种,选择适宜播种期,动态增减复种面积,发展节水灌溉,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控防并举提质增效,趋利避害减少气候变化负效应。

    低温胁迫后甘蔗新品种的光合变化及其抗寒性分析
    李火建, 许誉芝, 陈珺, 张池, 伍玉玲, 魏乙斌, 姜春秀, 曾力方, 张木清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6): 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08  
    摘要 + 147 )   HTML 6 )    PDF ( 1926KB )( 41 )   

    为评价甘蔗新品种‘中蔗9号’、‘中蔗14号’、‘中果1号’、‘中蔗福农14-1854’的抗寒能力,在甘蔗经历低温后,测定甘蔗叶片生理指标,并分析不同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经过低温冷害后,4个甘蔗品种的光合生理指标具有显著差异,‘中蔗14号’具有较高的Fv/FmFv/Fo、净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SPAD值、花青素含量和SOD活性;而‘中果1号’的Fv/FmFv/Fo、净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SPAD值、花青素含量和SOD活性较低,其他2个品种介于其中,说明‘中蔗14号’通过提高花青素含量和SOD活性来提高抗寒能力,表现为抗寒;而‘中果1号’抗寒性较差。4个品种的抗寒能力由强到弱为‘中蔗14号’、‘中蔗9号’、‘中蔗福农14-1854’、‘中果1号’。

    喀什石榴越冬冻害气象指标分析
    努尔帕提曼·买买提热依木, 古丽米热·托乎提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102-10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86  
    摘要 + 106 )   HTML 1 )    PDF ( 1230KB )( 95 )   
    低温冻害是制约喀什石榴产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通过对喀什市国家基准气候站1981—2022年冬季的气象资料分析以及历史冻害发生年份调查,研究石榴越冬期不同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合历年冻害发生年份气象要素的变化,阐明石榴越冬期冻害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确定石榴越冬期造成冻害的气象指标。结果表明:越冬期极端日最低气温、低温持续日数、最低气温的降温幅度和冬季积雪深度为影响喀什石榴安全越冬的冻害气象指标。研究以期为喀什石榴安全越冬防寒技术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沈阳市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及气象产量预测模型
    王越, 费雯丽, 程军, 沈历都, 邹岫明, 阿迪力·阿里木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15): 95-10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254  
    摘要 + 112 )   HTML 1 )    PDF ( 2199KB )( 38 )   
    为研究沈阳市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及其对气象产量的影响,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沈阳市2000—2022年间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风速4个气象要素在玉米播种期、拔节期、抽穗乳熟期和成熟期的平均值及年气象产量变化趋势特征,研究气候变化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气温在播种期和拔节期无显著变化趋势, 2017年前抽穗乳熟期呈现下降趋势,此后为上升趋势,2008年前成熟期呈现上升趋势,此后为下降趋势;降水在播种期和抽穗乳熟期呈现上升趋势,拔节期和成熟期无明显变化趋势;相对湿度在播种期无明显变化趋势,拔节期、抽穗乳熟期和成熟期呈现上升趋势;风速在4个生育阶段均呈现下降趋势。沈阳市玉米气象产量较高年份气温、降水在生育期均偏高,相对湿度在拔节期和抽穗乳熟期偏高,风速在生育期略低;气象产量较低年份气温在除播种期外略低,降水过高,相对湿度在抽穗乳熟期和成熟期略高,风速过低。研究表明,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筛选出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播种期降水、相对湿度、拔节期风速、抽穗乳熟期降水和成熟期温度、风速。基于以上因子和随机森林算法构建气象产量预测模型,可较好模拟出玉米气象产量变化趋势。研究旨在为沈阳市玉米生产管理、风险评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