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旭谦.红豆草的特性和栽培技术[J].青海草业,2001,10(4):41-42.
[2] 张谦,郑国锠.埃斯基红豆草下胚轴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的培养与植株再生[J].西北植物学报,1994,14(2):97-100.
[3] 阿不力孜,张磊.普通红豆草品种区域比较试验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9,133(2):51-56.
[4] 陈宝书.红豆草[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 兰伟.甘孜州红豆草种植的研究报告[J].四川草原,2001(2):13-15, 57.
[6] 陈光耀.刈割次数和时间对红豆草产草量和越冬率的影响[J].草业科学,1991,8(4):50-52.
[7] 张磊,阿不力孜,马伟,等.奇台红豆草牧草和种子生产的播种量和密度试验[J].草原与草坪,2008,130(5):31-35.
[8] 刘东海.红豆草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5(6):25.
[9] 王锐,李京,胡立勇.不同株行配置与密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6):273-277.
[10] 张立荣,郝凯,周积兵,等.郑单 958种子生产田密度与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关系[J].中国种业,2011(10):67-68.
[11] 郝兰春,谭秀山,毕建杰.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5):9-10,23.
[12] 任廷波,赵继献.不同施肥量·密度和行距对油研九号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2):225-227.
[13] 李万星,刘永忠,曹晋军,等.肥料与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5):194-198.
[14] 李蕾蕾,李聪,王永辰,等.灌溉与密度对沙打旺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7,16(1):65-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