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廷鹏.中华鳖水库生态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2011(5):33-34.
[2] 赵春光,张明兴,沈岳明.野外池塘生态养殖商品鳖投喂饵料技术研究[J].科学养鱼,2010(8):64-65.
[3] 马达文,程咸立,汤亚斌,等.湖北省鳖虾稻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研究[J].中国水产,2012(4):50-52.
[4] 王志铮,赵蓓蓓,王忠发,等.四株鳖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表型、分子鉴定及其毒力基因检测[J].海洋与湖沼,2010,41(5):776-783.
[5] 黄雪贞,钱国英,李彩燕.中华鳖 3 个地理群体线粒体基因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分析[J].水产学报,2012,36(1):17-23.
[6] 黄丽英,何中央,丁诗华,等.中华鳖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18(2):183-186.
[7] 华颖,邵庆均.中华鳖营养与饲料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2011,32 (16):18-22.
[8] 王军花,饶友生,龚贵如,等.鄱阳湖中华鳖染色体核型南、 G带和Ag-NORs的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0,34 (5):495-497.
[9] 吴萍,楼允东,李思发.两个不同地域中华鳖的核型[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9,8(1):6-11.
[10] 郭鹏.中国爬行动物染色体研究名录[J].动物学杂志,2000,35(2): 37- 43.
[11] 王军萍,韩希福.中华鳖取血的一种新方法[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7(4):78-80.
[12] 王子淑.人体及动物细胞遗传学实验技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13] 余先觉,周敦,李愈成,等.中国淡水鱼类染色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14] 刘思勇,陈万芳.鳖外周血染色体细胞培养及染色体组型[J].湖北农业科学,1992(10):32-34.
[15] 贾志良,李智盈,包振民,等.增加贝类染色体分裂相的方法初探[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31(2):232-236.
[16] 曹丽萍,丁炜东,贾永义,等.奥利亚罗非鱼(♀)×鳜(♂)杂交后代及其双亲的染色体核型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14(2): 187-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