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荣清,张凤荣,孟媛媛,等.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现实潜力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4):216-221.
[2] 周滔,杨庆嫒,周俐俐.农村居民点整理综合潜力的定量评价——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21(2):50-54.
[3] 胥国麟,吕成文,朱传民.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2):167-169.
[4] 张占录,杨庆嫒.北京市顺义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推动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1):49-53.
[5] 高轩,蒋一军.北京农村居民点整理与集约用地[J].中国土地,2004 (1):61-63.
[6] 朱红波.湖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5,33(7):1331-1332.
[7] 陈美球,吴次芳.论乡村城镇化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J].经济地理,1999,19(6):97-100.
[8] 周滔,杨庆嫒,刘筱菲.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难点与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5):45-49.
[9] 李广泳,王数,萍莉.矿区地质条件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取的影响分析——以山东省肥城煤矿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9, 23(2):70-74.
[10] 张正峰,陈百明.土地整理潜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 664-669.
[11] 许月明,刘永利,胡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3):62-64.
[12] 王佳洁,李钢,鞠军,等.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研究——以江苏省沛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1,19(3):566-568.
[13] 朱玉碧,凌成树.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重庆市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6):410-413.
[14] 许月明,刘永利,胡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J].天津农业科学,2013,14(1):62-64.
[15] 何宋伟,陈百明,姜广辉.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0,30(11):1871-1877.
[16] 何英彬,陈佑启,姚艳敏.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研究方法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4):8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