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贤松.紫色甘薯茎尖培养一步成苗技术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4):292-293.
[2] 何凤发,王季春,张启堂,等.甘薯茎尖脱毒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6):509-511.
[3] 王碧琴,盖安俊.紫色甘薯茎尖脱毒与快繁及试管苗移植技术研究[J].江西科学,2010,28(2):196-198,202.
[4] 王芳,沈岚,刘健,等.彩紫 1号甘薯茎尖脱毒与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宁波科技,2011,3:9-11.
[5] 文明玲,徐茜,乐正碧,等.紫甘薯新品种万紫 56脱毒苗的离体快繁研究[J].杂粮作物,2010,30(3):206-208.
[6] 段玉云,王新良,金月嵘,等.紫甘薯京薯 6号脱毒苗的诱导与快繁[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2):835-837.
[7] 蔡蕊,徐民泽,段浩楠,等.紫色甘薯试管苗稳定高效快繁技术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22:16-19.
[8] 杨贤松,杨占苗,高峰,等;紫色甘薯的茎尖培养与脱毒[J].热带作物学报,2007,28(3):68-72.
[9] 黄冰艳,刘文轩,刘新涛,等.激素及光照对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1999,14(2):1-5.
[10] 唐君,张华,刘亚菊.外源激素对甘薯不同品种茎尖培养与植株再生的影响[J].江苏农业研究,2001,22(3):22-25
[11] 黄萍,马朝宏,颜谦.甘薯试管苗留茬培养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 2009,22(4):1191-1193.
[12] 武筑珠.甘薯茎尖组织培养及愈伤组织分化的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1991(4):7-10.
[13] 孔祥生,张妙霞,陈明灿.生长素类物质对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成苗的影响[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22(2):114-116.
[14] 龚一富,高峰,张平波.我国甘薯离体培养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 1998(2):46-48.
[15] 杨永嘉.甘薯脱毒的研究和应用[J].中国甘薯,1993(3):25-28.
[16] 蒋明权,王钰,林毅,等.甘薯茎尖脱毒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6):1038-1039,1044.
[17] 陈应东,张雄坚,冯祖虾.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方法研究[J].中国甘薯,1990,4:5.
[18] 张雅琼,郭华春.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3):74-76.
[19] 王常云,王作全,李晓亮,等.甘薯脱毒苗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再研究[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8,18(1):1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