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静.叶面肥及其在作物上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7): 143-144.
[2] 谢甫绨.大豆生理与遗传改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 李燕婷,李秀英,肖艳.叶面肥的营养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162-172.
[4] 刘志全,马淑时.大豆喷施叶面肥后产量及其性状的比较[J].吉林农业科学,1997(2):43-45.
[5] 赵开兵,李传军.叶面肥及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的增产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2001,7(4):58.
[6] 王金陵,杨庆凯,吴宗璞.中国东北大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 郭海龙,马春梅,董守坤.春大豆生长中对不同氮源的吸收利用[J].核农学报,2008,22(3):338-341.
[8] 马春梅,唐远征,龚振平.不同施氮量对大豆吸收化肥氮效率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5,24(1):34-37.
[9] Hanway J J, Weber C R.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n eight soybean varieties[J]. Agron J,1971(63):227-230.
[10] 姚文秋,于海杰,胡国华.叶面喷施氮磷钾混合肥对大豆品质及产量的影响[J].种子世界,2004(9):23-24.
[11] 张勇.叶面喷施氮肥对大豆丰收 24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08(9):43-44.
[12] 曹娟华,楮国忠.不同施肥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 2011(8):11-12.
[13] 刘丽君,孙聪姝,刘艳.氮肥对大豆结瘤及叶片氮素积累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6(2):133-137.
[14] 董守坤,龚振平,祖伟.氮素营养水平对大豆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1):65-70.
[15] 金喜军,马春梅,龚振平.大豆鼓粒期对肥料氮的吸收与分配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2):395-3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