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立明.连城红心甘薯干加工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G]//马代夫.中国育种与产业化.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290-294.
[2] 张立明,王庆美,李爱贤,等.甘薯新品种济薯 18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04(6):13-14.
[3] 谢一芝,郭小丁,贾赵车,等.紫心甘薯品种宁紫薯 1号的特性鉴定及利用评价[J].江苏农业学报,2010,26(6):1435-1437.
[4] 邱永祥,胡蓉,林武,等.紫肉色甘薯新品种福薯 9号的选育和栽培要点[J].福建农业学报,2009,24(6):500-503.
[5] 傅玉凡,叶小利,陈敏,等.紫肉甘薯与普通甘薯的产量与农艺性状形态差异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2):61- 65.
[6] 王庆南,戎新祥,周一波,等.食用甘薯品种的部分理化特性与口感品质的关系[J].江苏农业学报,2007,23(5):405-409.
[7] 施能浦.甘薯绿色栽培与地瓜干加工新技术[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33-248.
[8] 陈选阳,陈凤翔,袁照年,等.甘薯新品种金山 630的选育及其生理特性[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3):347-350.
[9] 刘鲁林,木泰华,孙艳丽.不同品种甘薯块根营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2008,23(1):39-42.
[10] 崔航,刘洋.影响油炸膨化食品膨化度的主要因素[J].食品工业, 1991(3).
[11] 王天陆.香蕉脆片生产技术研究[J].食品工业,2009(1):42-44.
[12] 汪宝卿,王庆美,张海燕,等.北方甘薯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296- 299.
[13] 王晰锐,张超,马越,等.加工方法对紫甘薯花色苷含量及组成的影响[J].中国食报,2011,11(8):191-196.
[14] 张海燕,王庆美,张立明,等.紫色甘薯脯的生产加工及产业化开发[J].粮油加工,2009(10):129-131.
[15] 李春红,魏益民.甘薯食品加工及研究现状[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4(5):31-33.
[16] 马代夫,李洪民,李秀英,等.甘薯育种与甘薯产业发展[G]//马代夫.中国育种与产业化.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3-10.
[17] 吴列洪,沈升法,李兵,等.甘薯品种干率与油炸薯片含油量和硬度间的相关性[J].中国粮油学报,2009,24(11):4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