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海燕,武戈.江苏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643- 5645.
[2] 张竟竟,陈正江,杨德刚.城乡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2):5-11.
[3] 张晴,刘李峰,高明杰.中国中部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93-97.
[4] 刘丽萍.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6): 80-86.
[5] 夏春萍,麻福芳.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1):18-20.
[6] 黄旭峰.中国西部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301-305.
[7]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 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36-145.
[8] 陈扬乐.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与扶贫开发[J].经济地理,2003,23(2):183-186.
[9] 吴涛.陕西省县域城乡一体化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10] 高新才,魏丽莉.中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2):91-96.
[11] 吴殿廷,任春燕,张文新,等.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以宁波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5):572-577.
[12] 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20(4):506-514.
[13] 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整体协调度模型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3(2):177-179.
[14]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14(2):136-142.
[15] 马太玲,张江山.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80-81.
[16] 张文忠,王传胜,吕昕,等.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耦合关系[J].地理学报,2003,58(5):677-685.
[17] 赵旭,吴孟.区域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基于全国 30个省市区的比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17(6):73- 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