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荣江,王文峰,朱明哲.棉花新品种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与主成分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2):187- 189.
[2] 相吉山,谢宗铭,田琴,等.北疆棉花“新陆早”系列品种主要性状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8):1535-1540.
[3] 宿俊吉,邓福军,陈红,等.陆地棉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性、聚类和相关性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8):1386-1391.
[4] 别墅,孔繁玲,周有耀,等.中国 3大主产棉区棉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 RAPD 及其与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1,34 (6):579-603.
[5] 庞朝友,杜雄明,马峙英.棉属种间杂交基因渐渗系 SSR标记及其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J].作物学报,2006,32(9):1371-1378.
[6] 黄滋康.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7] 王志忠,刘秀菊,林永增,等.黄河流域棉花品种主目标性状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6,21:97-102.
[8] 唐淑荣,肖荧南,杨伟华.中国棉花纤维品质地域和年份间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 22(10):177-183.
[9] 唐淑荣,杨伟华,熊宗伟,等.近十几年来中国棉花生产领域纤维品质状况分析[J].中国纤检,2013(Z1):40-44.
[10] 董承光,李成奇,李生秀,等.棉花种植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3):425-429.
[11] 宿俊吉,雷亚柯,邓福军,等.聚类分析在棉花育种材料筛选和杂交组配选择中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9):87-89.
[12] 刘昌文,宋义前,张燕,等.新疆早熟棉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和通径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09,46(3):498-500.
[13] 周玉,赵鸣,马惠,等.不同级别黄萎病对棉花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8(9):81-83.
[14] 张相琼,张东铭,周宏俊,等.棉纤维强度与皮棉产量的负相关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9(6):554-558.
[15] 王娟,郭旺珍,张天真.渝棉 1号优质纤维 QTL的标记与定位[J].作物学报,2007,33(12):1915-1921.
[16] 王芙蓉,张军,刘勤红,等.棉花种质资源纤维品质分析及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02(2):2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