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绍武,蔡静宁,慕巧珍,等.中国西部年降水量的气候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4):415-422.
[2] 蒋兴文,李跃清.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基本气候特征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28(2):37-41.
[3] 钟爱华,李跃清.川北绵阳地区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28(2):63-69.
[4] 何光碧,等“ . 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28(2):47-54.
[5] 刘康平,等.德阳市西部近 52a降水变化特征[J].贵州气象,2011,35 (5):33-35.
[6] 张顺谦,马振峰.1961-2009年四川强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J].安徽农业科技,2011,30(3):52-57.
[7] 王维佳,陈碧辉.四川上空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分别布征[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0,39(23):14202-14207.
[8] 高国栋,陆渝蓉.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238.
[9] 周长艳,李跃清,彭俊.高原东侧川渝盆地降水与水资源特征及变化[J] 大气科学,2006,30(6):1217-1226.
[10] 朱艳峰,宇如聪.川西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与大尺度环流的联系[J].大气科学,2003,27(6):1045-1055.
[11] 王学锋,等.近 47 a云贵高原汛期强降水和极端降水变化特征[M].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11).
[12] 胡毅,李萍,杨建功.应用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13] 林振山,邓子旺.子波气候诊断技术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9.
[14] 吴洪宝,吴蕾.气候变率诊断和预测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5.
[15]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第 2版) [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6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