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大河,陈振林,罗勇,等.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识[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2):63-73.
[2] 王劲松,任余龙,宋秀玲.K干旱指数在甘肃省干旱监测业务中的应用[J].干旱气象,2008,26(4):75-79.
[3] 庞万才,周晋隆,王桂芝.关于干旱监测评估指标的一种新探讨[J].气象,2005,31(10):32-34.
[4] 王素艳,郑广芬,杨洁,等.几种干旱评估指标在宁夏的应用对比分析[J].中国沙漠,2012,32(2):517-524.
[5] 曹永强,路璐,张兰霞,等.基于Z指数的辽宁省气象干旱时空特性分析[J].资源科学,2012,34(8):1518-1525.
[6] 邵晓梅,刘劲松,许月卿.河北省旱涝指标的确定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1,10(4):133-136.
[7] 李永华,毛文书,高阳华,等.重庆区域旱涝指标及其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6,26(6):638-644.
[8] 袁文平,周广胜.标准化降水指标与Z指数在我国应用的对比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4):523-529.
[9] 李伟光,陈汇林,朱乃海,等.标准化降水指标在海南岛干旱监测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1):178-182.
[10] RichardR., Heim J.R. A review of twentieth-century drought indices used in the United States[J].Bulletin of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2002,22:1365-1376.
[11] 冯建设,王建源,王新堂,等.相对湿润度指数在农业干旱监测业务中的应用.应用气象学报,2011,22(6):766-772.
[12] 何平,毕伯钧.40年本溪地区的旱涝变化特征及其评估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2):38-43.
[13] 孙力等.气候与生态环境科研报告[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9.
[14] 华孟等.土壤物理学[M].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142-154.
[15] 熊毅.中国土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79-180.
[16] 施成熙.陆地水文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231-234.
[17] 刘海隆等.重庆市土壤水分盈亏与干旱关系研究[J].气象,2001,27(11):40-43.
[18] 张强,张良,崔显成,等.干旱监测与评价技术的发展及其科学挑战[J].地球科学进展,2011,26(7):763-773.
[19] 徐启运,张强,张存杰,等.中国干旱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沙漠,2005,25(5):785-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