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朱华武,姚元干,刘志敏,等.茄子抗青枯病的遗传规律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0(3):288-289. [2] 姜慧芳.花生抗青枯病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抗性分子标记[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3] 朱贤朝,王彦亭,王智发.中国烟草病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152-162.
 [4] 刘勇,秦西云,王敏,等.云南省烟草青枯病危害调查与病原菌分离[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311-314.
 [5] 杨友才,周清明,朱列书.烟草青枯病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及 RAPD标记[J].中国烟草学报,2006,12(2):38-42.
 [6] 顾江涛,许大凤,李英,等.安徽皖南烟区青枯病病原菌生化型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8,29(3):60-61.
 [7] 潘建菁,巫升鑫,谢小丹,等.烟草种质资源及烤烟杂交组合对青枯病的抗性评价[J].种子,2004,23(7):13-16.
 [8] 孙学永,周应兵,杨华应,等.烟草种质抗青枯病鉴定及其抗性分类[J].中国烟草学报,2011,19(3):22-28.
 [9] 高加明,王志德,张兴伟,等.香料烟青枯病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J].中国烟草科学,2010,31(1):1-4.
 [10] 巫升鑫,方树民,潘建菁,等.烟草种质资源抗青枯病筛选鉴定[J].中国烟草学报,2004,10(1):22-24,40.
 [11] 匡传富,罗宽.烟草品种对青枯病抗病性及抗性机制的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8(5):395-399.
 [12] 盖钧镒,章元明,王建康.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3] 章元明,盖钧镒,张孟臣.利用 P1F1P2和 F2或 F2:3世代联合的数量性状分离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2(1):6-9.
 [14] 蔡长春,张俊杰,黄文昌,等.利用 DH群体分析白肋烟黑胫病抗性的遗传规律[J].烟草科技,2009(1):54-59,63.
 [15] 牟建英,钱玉梅,张兴伟,等.烟草白粉病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14(4):668-672.
 [16] 孙学永,祖朝龙,高正良,等.高密度栽培对烟草青枯病抗性鉴定及株型性状的影响[J].中国烟草学报,2011,17(1):77-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