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东海,钟水新,刘英,等.东北暴雨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7,6(22):549-560.
[2] 郑秀雅,张延治,白人海.东北暴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19-43.
[3] 丁士晟.吉林省大暴雨的统计分析[J].大气科学,1983,7(4):432-437.
[4] 卢娟,孟莹,潘静,等.近 4 年辽宁极端降水事件分析[J].辽宁气象,2004,(4):8-9.
[5] 景学义,方丽娟,郭家林,等.黑龙江省暴雨的特征及天气学分类[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1):54-58.
[6] 刘实.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气候变化区别[J].吉林气象,2000(3):12-14.
[7] 公颖,陈力强,隋明.2001-2010年辽宁区域性暴雨阶段性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6):14-19.
[8] 陈传雷,孙欣,蒋大凯,等.辽宁省夏季降水特点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 2007 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
[9] 吕志红,张鸿,全美兰.2010年 7月 31日抚顺特强暴雨成因及落区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5):303-308.
[10] 王敏,谭向诚.北京城市暴雨和雨型的研究[J].水文,1994(3):58-64.
[11] 吴春英,侯波,刘飞,等.2005年 8月 13日抚顺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3(22):11-15.
[12] 许美玲,段旭,孙绩华,等.与低空急流相伴的暴雨天气诊断分析.云南大学学报,2004,26(4):320-324.
[13] 曲晓波,张廷治.辽宁省夏季强降水天气环流特征分析[J].辽宁气象,2005(4):10-13.
[14] 郭英琼,陈创买.新假相当位温对大气不稳定度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1993(1):150-157.
[15] 靳莉君,任伟,周丹丹.假相当位温在黄河 “7· 21” 雨洪分析中的应用[J].人民黄河,2013,15(6):2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