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峰伟.高产水稻群体发展规律及其调控途径[J].中国稻米,2005(5):30-32.
[2] 张洪程,王夫玉.中国水稻群体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2001,5(1):51-56.
[3] 吴昊,李刚华,王强盛,等.单季晚稻武运粳7号超高产的群体结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7,30(4):6-10.
[4] 刘文祥,青先国,艾治勇.不同密度和栽插苗数对水稻冠层和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3,28(2):114-121.
[5] 付立东,王宇,李旭,等.移栽基本苗对水稻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65-67.
[6] 钱银飞,张洪程,吴文革,等.移栽密度组合对机插水稻淮稻5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1(1):41-48.
[7] 王成瑷,王伯伦,张文香,等.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种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35(4):318-322.
[8] 钱银飞,张洪程,李杰,等.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9,24(S):316-322.
[9] 陶诗顺,马均.杂交水稻强化栽培穗粒机构特点研究[J].杂交水稻,2004,19(6):39-41.
[10] 丁涛,张洪程,袁秋勇.施氮量与每穴本数对丰优香占产量、品质及吸氮特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5(1):23-27.
[11] 鲁伟林,宋世枝,余新春,等.单双苗移栽对杂交水稻群体特征及产量性状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004 -3005.
[12] 韩春雷,魏树和,刘宪平,等.水稻高产群体的冠层特征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6(3):24-27.
[13] 袁奇,于林惠,石世杰,等.机插秧每穴栽插苗数对水稻分蘖与成穗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0):121-125.
[14] 陈锦新,王人民,陈国林.早籼稻不同基础群体和结构的初步研究[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6,22(3):294-300.
[15] 焦石.水稻旱育稀植密度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1992(7):11-12.
[16] 詹贵生,付立东.不同基本苗对水稻新品种桥科951生育及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3(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