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明.国内外向日葵育种概况及动向[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6):149-151
[2] 杨德智,杨素梅,霍阿红,等.河北省向日葵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0(5):17-19.
[3] 和凤美,朱永平,朱芮,等.超甜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及鲜穗产量的主成分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8):79-83.
[4] 庄萍萍,李伟,魏育明,等.波斯小麦农艺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4):11-14.
[5] 刘玉爱,侯建华,高志军,等.玉米引种材料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J].玉米科学,2006,14(2):16-18.
[6] 罗瑞萍,赵志刚,姬月梅,等.春大豆新品种(系)的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08):21-23.
[7] 陈林,赵双玲,朱江艳,等.膜下滴灌水稻的农艺性状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02-11204.
[8] 陈晓敏,赵云昆,郭世华.谷子农艺性状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2):30-32.
[9] 肖炳光,张燕春,卢秀萍,等.烤烟品种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J].种子,2000,108(2):27-29.
[10] 李素萍,安玉麟,郭树春,等.食葵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9):7-10.
[11] 柳延涛,陈寅初,李万云,等.新疆绿洲农区油葵区试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多元相关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2,21(2):78-82.
[12] 李素萍,安玉麟,李巧枝,等.成分分析在油用向日葵杂交种选育中的应用[J].华北农学报,2004,19(s1):1-5.
[13] 葛玉彬,陈炳东,卯旭辉,等.油用向日葵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及其相关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35(5):515-523.
[14] 雷中华,向理军,石必显.向日葵9个主要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06,43(s1):31-33.
[15] 李素苹,安玉麟,聂惠,等.食用型向日葵杂交种主要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学,2007(1):29-31.
[16] 向理军,雷中华,石必显,等.油用向日葵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和相关分析及育种选择[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9):35-38.
[17] 樊云茜,杨海峰,段学艳,等.晋南夏播油葵杂交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1,1(9):22-25.
[18] 李玉发,梁军,窦忠玉,等.食用向日葵杂交种主要性状与产量间的灰关联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1(12):19-21.
[19] 孙广芝.向日葵数量性状变异和相关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82(4):1-5.
[20] 崔良基,王德兴,宋殿秀,等.不同向日葵品种群体光合生理参数及产量比较[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1,33(2):147-151.
[21] 向理军,雷中华,石必显,等.油用向日葵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和相关分析及育种选择[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9):35-38.
[22] 李素苹,安玉麟,聂惠,等.食用型向日葵杂交种主要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学,2007(1):29-31.
[23] 荆延德,张志国.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在花卉栽培基质配方选择中的应用[J].土壤通报,2004,35(5):588-591.
[24] 唐启明,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27-734.
[25] 宋登蓉,张文英.主成分分析在作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5):8-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