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东群,李先德. 中国大麦生产格局变化及其决定因素[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105-111 [2]陈珩, 刘润萍, 李红霞. 甘肃省啤酒大麦产业化发展研究[J]. 酿酒科技, 2009 (6): 112- 115. [3]拾方坚, 郭孝, 田玉山. 饲用大麦品种生物产量、粗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动态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2):38-44. [4]安尼瓦尔.赛买提, 哈力.胡麻力, 阿依夏木,依不拉音. 大麦的饲用[J]. 新疆畜牧业, 2012(4):56-57. [5]曾亚文,普晓英,杜娟等云南专用大麦产业发展研究进展[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0(1):8-13. [6]张文友. 湿害对大麦生理特性的影响[J]. 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13(1):45-49. [7]栾海业, 陈和, 陈健等大麦耐湿性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40(12):116-117. [8]繆丽霞. 不同大麦品种耐湿性的差异性和稳定性研究[D]. 扬州大学, 2007. [9]陈晓静, 沈会权, 陶红. 湿害对大麦形态和产量影响的探讨[J]. 大麦科学, 2005 (4):24-26. [10]杨光立,李林,刘海军,孙玉桃.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技术体系[J].作物研究. 2000, (2): 22-25. [11]姚宏.湘裸麦1 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1995,(4):15,25. [12]刘祖贵,刘战东,肖俊夫,南纪琴,巩文军.苗期与拔节期淹涝抑制夏玉米生长发育、降低产量[J].农业工程 学报. 2013, 29(5): 44-52. [13]郝玉兰,潘金豹,张秋芝,等不同生育时期水淹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 农艺科学, 2003, 19(6): 58-60,63. [14]时明芝,周保松. 植物涝害和耐涝机理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2): 209-210. [15]梁哲军,陶洪斌,王璞. 淹水解除后玉米幼苗形态及光合生理特征恢复[J]. 生态学报, 2009, 29 (7): 3977 -3986 . [16]杨京平,陈杰. 受渍条件下稻田玉米产量与渍害指标的关系[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1, 27(3): 349-351. [17]邵光成,俞双恩,刘娜,等. 以涝渍连续抑制天数为冬小麦排水指标的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8): 56-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