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宁,邹冬生,杨满元,等.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阶段土壤特性的演变[J].生态学报,2014,34(10):2693-2701. 
[2]	杨宁,邹冬生,杨满元,等.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植被特征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1):90-96. 
[3]	杨宁,邹冬生,杨满元,等.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19(6):1516-1524. 
[4]	史作民,程瑞梅,刘世荣,等.宝天曼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J].林业科学,2002,38(6):17-23. 
[5]	阎海平,谭笑,孙向阳,等.北京西山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2):16-19. 
[6]	杨宁,邹冬生,杨满元,等.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养分演变[J].林业科学,2014,50(12):144-150. 
[7]	杨宁,邹冬生,杨满元,等.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熵的变化[J].水土保持通报,2014,34(5):39-43. 
[8]	杨宁,杨满元,雷玉兰,等.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酶活性对植被恢复的响应[J].生态环境学报,2014,23(4):575-580. 
[9]	杨宁,陈璟,杨满元,等.贵州雷公山秃杉林不同林冠环境下箭竹分株种群结构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13,33(11):2326-2331. 
[10]	杨宁,邹冬生,李建国,等.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主要植物群落自然恢复演替进程中种群生态位动态[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4):87-93. 
[11]	杨宁,付美云,杨满元,等.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种子库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14,34(11):2324-2330. 
[12]	杨宁,邹冬生,李建国.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主要植物群落生物量特征[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5):466-469. 
[13]	刘作云,杨宁.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退化植被和恢复植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4,23(11):1739-1743. 
[14]	杨宁,邹冬生,李建国.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及物种多样性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5):615-619. 
[15]	杨宁,邹冬生,杨满元,等.贵州雷公山秃杉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10):2100-2105. 
[16]	韩国栋,焦树英,毕力格图,等.短花针茅草原不同载蓄率对植物多样性和草地生产力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1(7):182-188. 
[17]	杨宁,邹冬生,李建国.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模式建设[J].草业科学,2010,27(10):10-16. 
[18]	卢涛,马克明,倪红伟,等.三江平原不同强度干扰下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J].生态学报,2008,28(5):1893-1900. 
[19]	杨满元,杨宁,郭锐,等.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3,22(2):229-232. 
[20]	陈璟,杨宁.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特性[J].生态环境学报,2013,22(5):739-742. 
[21]	陈璟,杨宁.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基础呼吸及代谢熵的变化[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3,21(6):514-520. 
[22]	杨宁,邹冬生,杨满元,等.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J].生态环境学报,2013,22(1):25-30. 
[23]	陈璟,杨宁.亚热带红壤丘陵区5种人工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12):167-173,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