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瞿商,赵德馨.中国大豆进出口形势的逆转与粮食安全——百年间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地位的逆转及其历史启示[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2):43-48. 
[2]	谢长城.2014年中国大豆市场回顾及2015年展望[J].中国畜牧杂志,2015,51(2):67-71. 
[3]	朱满德,江东坡.市场开放下的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基本取向与定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5):543-549. 
[4]	王囡囡,张春峰,贾会彬,等.秸秆还田技术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4(11):41-44. 
[5]	郭泰,刘秀芝,郑殿峰,等.氮素后移施肥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5,34(1):168-171. 
[6]	于永辉,李雪梅,宋亚杰,等.土壤温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J].民营科技,2008(3):102. 
[7]	申晓慧,姜成,冯鹏,等.不同水肥措施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4(1):1-3,24. 
[8]	吴书平,马永学,纪永民.氮磷钾优化施肥对夏大豆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技,2009(4):37-41. 
[9]	刘忠新,孙磊,吴英.控释肥对夏大豆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技,2009(5):32-35. 
[10]	刘景利,杨扬,梁涛,等.气象要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5):136-139. 
[11]	谭春燕,朱星陶,陈佳琴,等.贵州间作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J].贵州农业科学,2014(10):74-77. 
[12]	舒文涛.黄淮海夏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48-51. 
[13]	陈桂娟,吴国华.夏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4(9):123-124. 
[14]	苗任重,邵根成.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4(7):142-145. 
[15]	冯淑梅.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大豆滴灌水肥耦合效应试验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1:5-8. 
[16]	孟翔燕.玉米膜下滴灌水肥耦合的生物性状与土壤水分分析[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4:2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