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景蕊莲,黎裕.中国生物节水发展战略[A].贾敬敦,余健,郭志伟.中国节水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与实践[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6-60.
[2] 邹旭恺,任国玉,张强.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中国干旱变化趋势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0,15(4):371-378.
[3] 倪深海,顾颖,王会容.中国农业干旱脆弱性分区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5,16(5):705-709.
[4] 黄会平.1949—2007年我国干旱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J].冰川冻土,2010,32(4):659-665.
[5] 王鹤龄,王润元,张强,等.甘肃省旱作区越冬作物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及原因研究[J].冰川冻土,2011,33(5):1040-1045.
[6] 邓振镛,王强,张强,等.甘肃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贮水量对春小麦水分生产力的影响[J].冰川冻土,2011,33(2):425-430.
[7] 尚新明,常继表.甘肃中部地区雨水蓄积利用与农村经济发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17(2):116-121.
[8] 马福武,贾志兰.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地类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1998(2):26-28.
[9] 李开元,.黄土高原南部农田水分条件及其产量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1995,9(6):6-10.
[10] 穆兴民.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与水土保持措施相互利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2):41-45.
[11] 张北赢,徐学选,白晓华.黄土丘陵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2):96-99.
[12] 张超,王会肖.土壤水分研究进展及简要评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21(4):117-125.
[13] 邓振镛,董安祥,郝志毅,等.干旱与可持续发展及抗旱减灾技术研究[J].气象科技,2003,32(3):187-190.
[14] 晋小军,黄高宝.陇中半干旱地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利用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5):109-112.
[15]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3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