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大河,陈振林,罗勇,等.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2):63-73.
[2] 丁一汇,任国玉,石广玉,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3-8.
[3] IPCC.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4] 任国玉,初子莹,周雅清,等.中国气温变化研究最新进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4):701-716.
[5] 濮冰,闻新宇,王绍武,等.中国气温变化的两个基本模态的诊断和模拟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5):456-467.
[6] 屠其璞,邓自旺,周晓兰.中国近117 年年平均气温变化的区域特征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9,10(增刊):34-42.
[7] 赵国永,韩艳,郭雪莲,等.1961—2013年河南省气温要素时空变化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3):249-257.
[8] 唐红玉,翟盘茂.1951—2002 年中国东、西部地区地面气温变化对比[J].地球物理学报,2005,48(3):526-534.
[9] 鲜铁军,翟园.1961—2014年南允市气温周期变化和突变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2):211-216.
[10] 张晶晶,陈爽,赵昕奕.近50年中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4):1-6.
[11] 高学芹.潍坊市1951—2014年气温和高低温日数变化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2):217-222.
[12] 卢爱刚,庞德谦,何元庆,等.全球升温对中国区域温度纬向梯度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26(3):345-350.
[13] 宋辞,裴韬,周成虎.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1):1505-1509.
[14] 韩翠华,郝志新,郑景云.1951—2010年中国气温变化分区及其区域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6):887-896.
[15] 方修琦,张学珍,戴玉娟,等.1951—2005年中国大陆冬季温度变化过程的区域差异[J].地理科学,2010,30(4):571-576.
[16] 王遵娅,丁一汇,何金海,等.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气象学报,2004,62(2):228-236.
[17] 虞海燕,刘树华,赵娜,等.1951—2009年中国不同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4):1-11.
[18] 孙凤华,袁健,路爽.东北地区近百年气候变化及突变检测[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11(l):101-107.
[19] 付长超,刘吉平,刘志明.近60年东北地区气候变化时空分异规律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2):60-65.
[20] 李叶妮,孙卫国,朱红,等.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城市气温和降水量序列的多尺度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15(9):2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