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海,宫彦龙,夏原野,等.中日水稻品种杂交后代株型性状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水稻科学,2015,29(4):363-372.
[2] 刘坚,陶红剑,施思,等.水稻穗型的遗传和育种改良[J].中国水稻科学, 2012,26(2):227-234.
[3] 王建林,徐正进. 穗型和行距对水稻冠层受光态势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5,19(5):422-426.
[4] 徐正进,陈温福,周洪飞,等.直立穗型水稻群体生理生态特性及其利用前景[J].科学通报,1996,41(12):1122-1126.
[5] 刘宛,陈温福,徐正进,等.水稻不同穗型品种穗部的某些生理特性观察(简报)[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36(6):527-530.
[6] 徐正进,陈温福,张龙步,等.水稻不同穗型群体冠层光分布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90,23(4):10-16.
[7] 徐正进,陈温福.水稻直立穗性状的遗传与其他性状的关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5,26(1):1-7.
[8] 徐正进,陈温福,韩勇,等.辽宁水稻穗型分类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J].作物学报,2007,33(9):1411-1418.
[9] 吕文彦,曹萍,邵国军,等.辽宁主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7(5):7-11.
[10] 姚海根,姚坚,汤美玲,等.近20年来浙江省晚粳稻和晚稻品种推广应用情况及今后育种方向[J].浙江农业科学,2000(4):3-7.
[11] 张文忠,徐正进,陈温福,等.直立穗型水稻研究进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33(6):471-475.
[12] 王建林,于贵瑞,王伯伦,等.北方粳稻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对光强和CO2浓度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05,29(1):16-21.
[13] 王志琴,杨建昌.土壤水分对水稻光合速率与物质运转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C辑,1996,10(4):235-240.
[14] 翟虎渠,曹树青,万建民,等.超高产杂交稻灌浆期光合功能与产量的关系[J].中国科学,2002,32(3):211-217.
[15] 徐正进,陈温福,黄瑞冬,等.水稻穗型改良的生理与遗传基础研究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7,17(9):1161-1167.
[16] 徐大勇,杜永,方兆伟,等.江淮稻区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主要农艺和品质特性的比较分析[J].作物学报,2006,32(3):379-384.
[17] 徐正进,林晗,马殿荣,等.北方粳稻穗型改良理论与技术研究与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43(6):650-659.
[18] 陈玉录,高尚,潘世驹,等.寒地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比较[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11):28-30.
[19] 金峰,陈书强,徐正进,等.直立与弯曲穗型水稻穗上不同部位籽粒碾磨品质的比较[J].中国水稻科学,2008,22(2):168-174.
[20] 贾宝艳,蒋文春,王术,等.粳稻品质与穗部性状关系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35(4):340-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