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守亭.流畅配置及地形对西南低涡形成的动力作用[J].大气科学,1987-11(3):263-271. [2]河玉龙,吴古会,彭芳.2009年6月8日贵州暴雨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贵州气象,2013(37):32-36.. [3] 孙明生,李国旺,尹青等.“7.21"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1):天气特征、层结与水汽条件.暴雨灾害,2013,9(32):210-218. [4]毛冬艳,周雨华, 张芳华,等.2005年初夏湖南致洪大暴雨中尺度分析[J].气象,2006,32(3):63—70. [5]高留喜.北京“7.31”局地暴雨过程的天气分析[J].气象,2008,34(专刊):105—112. [6]刘会荣,李崇银.干侵入对 济南“7.18”暴雨的作用[J] 大气科学,2010,34(2):374—386. [7]张学贤,张玉民,王德育.干侵入在皖北暴雨天气过程中的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14):8435—8438. [8] 王黎黎 魏婷婷, 近 50 年来东北冷涡暴雨过程动力条件诊断和水汽条件分析.气象灾害防御,2014,4:10-13. [9]曹艳艳,董杏艳,郑铮. 一次局地性特大暴雨预报偏差分析.气象,2307-2312 [10] 尤红,姜丽萍,彭端等.2005 年 6 月广东特大暴雨垂直螺旋度分析.气象,2007,33(4):71-76. [11] 朱义青,等,2011年7月3日山东局地大雨中尺度分析. [12] 俞小鼎.短时强降水J艋近预报的思路与方法[J].暴雨灾害,2013,32(3):202—209. [13]樊李苗,俞小鼎.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若干环境参数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3,32(1):156—164. [14].刘惠敏,刘兰芝.螺旋度诊断分析与短时强降水面雨量预报.气象,2002,28(10):37-40. [15]寿绍文,励申申,姚秀萍.中尺度气象学.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