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亚彬.国土资源承载力定量综合评价研究--以天津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17(6):4-7,48. [2]朱小娟,刘普幸,赵敏丽,等.甘肃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J].土壤,2013,45(2):346-354. [3]吕敬堂,吕大明,刘海萍.贵阳市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2):24-28. [4]罗雁文,魏晓,王良健,等.湖南省各市(州)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经济地理,2009,29(2):284-289. [5]石汝杰.基于DPSIR模型的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承载力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15(10):88-92. [6]刘佳骏,董锁成,李泽红.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2):258-269. [7]陈芳淼,田亦陈,袁超,等.基于供给生态服务价值的云南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12):1605-1613. [8]赵敏丽,刘普幸,朱小娟,等.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以河西走廊绿洲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31(2):203-208. [9]孙卫东,阎军印.区域国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的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18(1):33-35. [10]李刚,卢晓宁,边金虎,等.岷江上游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5,(1):262-268,331. [11]瞿秀华,熊黑钢,闫人华,等.新疆各地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90-198. [12]蒋辉,周四军.湖南省粮田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05):67-70. [13]徐筱.武汉城市圈国土资源承载力与生态容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1-59. [14]黄顺婷,杨木壮.国土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广东土地科学,2014,13(4):41-47. [15]刘瑞,杨永红.两当县志[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11):25-159. [16]熊黑钢,付金花,王凯龙,等.基于熵权法的新疆奇台绿洲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10):1382-1387. [17]魏景明.黑龙江矿产资源承载力竞争力及可持续力分析[J].中国矿业,2006,15(11):102-106,109. [18]骆葶苈.新疆矿产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武汉:2008:1-48. [19]阂庆文,余卫东,张建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与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14-16. [20]曾露.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以贵阳市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1:1-49. [21]朱运海,彭利民,杜敏,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J].科学与管理,2010,30(3):2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