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丽娟,王琴,温其标.我国甘薯产业的发展现状[J].粮食加工,2008,33(1):13-15. [2] 马代夫,李强,曹清河,等.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69-973. [3] 黄咏梅,卢森权,李彦青,等.甘薯的开发利用及发展前景[J].广西农业科学,2008,39(5):696-699. [4] 辛国胜,林祖军,韩俊杰,等.高产高淀粉甘薯新品种‘烟薯24号’选育及覆膜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1):72-77. [5] 李强,李秀英,谢逸萍,等.抗病高淀粉甘薯品种徐薯26的选育及产量形成特点[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11(5):54-658. [6] 揭琴,张恭,杜德玉,等.高产优质甘薯‘廊烟薯6’选育及栽培技术[J].农学学报,2016,6(1):25-27. [7] 廖福琴.高花青素甘薯新品种比较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252,2273. [8] 谢一芝,尹晴红,邱瑞镰.高花青素甘薯的研究及利用[J].杂粮作物,2004,24(1):23-25. [9] 后猛,张允刚,刘亚菊,等.高花生青素型甘薯新品种徐紫薯4号产量及营养品质性状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5,28(5):1895-1898. [10] 余成章,傅文泽,何文中,等.高产优质高胡萝卜素甘薯新品种泉薯10号的选育[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5):448-451. [11] 吴卓生,方秋盛,冯顺洪,等.优质高胡萝卜素甘薯新品种普薯25号的选育[J].广东农业科学,2005,(5):25-26. [12] 王欣,李强,张允刚,等.高胡萝卜素甘薯新品种徐渝3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24):6381-6384. [13] 唐玉宝,刘金荣,朱训永,等.水果型甘薯‘苏薯13号’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1,6:191-转175. [14] 黄天宝.丘陵红壤旱地水果甘薯新品种赣薯2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 [15] 范学鹏,刘建芬.特用甘薯新品—“极早熟2号”水果地瓜[J].甘肃农业,2005,(11):205. [16] 曾斌,李青峰,张力,何科佳.多功能水果红薯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3,(23):101-103. [17] 王裕欣,肖利贞.甘薯产业化经营[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37-40. [18] 张立明,马代夫.中国甘薯主要栽培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170. [19] 肖国滨,叶川,余喜初,等.甘薯新品种赣薯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4):17-19. [20] 李明福.甘薯藤蔓漂浮育苗快繁技术研究初报[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4):395-398. [21] 杜召海,汪宝卿,解备涛,等.干旱和农艺措施对甘薯苗期根系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1):142-144. [22] 郭生国,杨立明,吴文明,等.甘薯带根顶端优势的应用与育苗技术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4):567-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