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翼飞,于崧,张文超,等.播期和密度对绿豆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11):26-33. [2]姜翠棉,王芳,黄文胜,等.冀西北绿豆新品种鉴定筛选与评价[J].农业科技通讯,2017(5):151-155. [3]朱慧珺,赵雪英,闫虎斌,等.绿豆品种联合鉴定试验与评价[J].山西农业科学 2017,45(9):1445-1448. [4]韩燕丽,董亚南,樊永强,等.郑州地区绿豆品种比较试验[J]. 农业科技通讯,2017(10):112-113. [5]屈洋,高小丽,任慧莉,等.关中西部不同绿豆品系的产量和光温水特性[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6(6):75-80. [6]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7]欧阳海,郑步忠,王雪娥,等.农业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 [8]魏淑秋.农业气象统计学[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7-162. [9]王秀文,李建喜.旱地绿豆高产优质栽培配套技术初探[J].作物杂志,2002(3):27-28. [10]宋国权,戴新文.辽西半干旱地区绿豆高产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5):174-175. [11]刘峰.黑龙江省绿豆产业现状及技术对策[J].杂粮作物,2010,30(2):151-153. [12]陈红,张丽娟,李文亮,等.黑龙江省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3):245-248. [13]杨开宝,白永红,张国云.旱作绿豆组合覆盖的增产机理[J].西北农业学报,2009,18(6):147-150. [14]李敏,李清泉,曾玲玲.黑龙江省绿豆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10):133-134. [15]徐亚东.吉林省绿豆高产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2(7):105. [16]宫慧慧,孟庆华.山东省食用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9):134-137. [17]侯小峰,刘静,王彩萍,等.绿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J].作物杂志,2015(1):53-56. [18]陈剑,葛维德.高密度种植对不同绿豆株型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3(6):104-109. [19]杨勇,周斌,杨超华,等.夏播绿豆不同品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 的相关分析.作物杂志,2015(4):65-68. [20]孙桂华,陈振武.不同播种期、密度、施肥量对夏播绿豆产量影响的研究[J].杂粮作物,2004,24(1):3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