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开祥,梁晓静,梁文汇,等.不同浓度GA3浸种及不同贮藏方式对肉桂种子萌发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12):2148-2152 [2] 吴志庄,梁一池.福建省肉桂良种化基地建设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3):161-163. [3] 王桂英. 肉桂的化学成分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3,18(4):208-209. [4] 梁晓静,韦晓娟,李开祥,等.肉桂果实、种子形态特征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9):65-68 [5] 李开祥. 清化肉桂引种气候区划及试验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6] 周 正,任达全.肉桂引种栽培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11):655-660 [7] 郝立勤,沈海,杨永清. 加速发展云南的肉桂产业[J]. 云南热作科技,1997(04):17-19. [8] 朱积余,廖培来. 广西名优经济树种[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93-196 [9] 方 琴.肉桂规范化种植(GAP)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10] 李开祥,梁晓静,梁文汇,等. 肉桂人工林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结构及桂皮产量的影响[J]. 广西林业科学,2015,44(04):333-338. [11] 陈盛祥. 马尾松针阔混交林中马尾松林分结构规律的研究[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3(04):24-28. [12] 刘恩斌,李永夫,周国模,等.生物量精确估算模型与参数辨识方法及应用[J].生态学报,2010,30(10):2549-2561. [13] 曾伟生,肖前辉,胡觉,等.中国南方马尾松立木生物量模型研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5):50-56. [14] 李燕,张建国,段爱国,等.杉木人工林生物量估算模型的选择[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2):3036-3046. [15] 王轶夫,孙玉军.马尾松生物量模型的对比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10):29-33. [16] 李开祥,梁晓静,梁文汇,等.肉桂人工林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结构及桂皮产量的影响[J].广西林业科学,2015,44(4):333-338. [17] 杨梅,李丽娟,蓝金宣,等.马尾松-肉桂人工复层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3,33(3):585-591. [18] 覃世杰,李况,莫德祥,等.桂东南柳杉人工林生物量回归模型应用研究[J]. 南方农业学报,2013,44(2):261-265. [19] 涂育合,叶功富,林武星,等.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的适宜经营密度[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5):530-534. [20] 潘建中,潘攀,牟长城,等.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适宜经营密度[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9):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