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廷积.小麦生态与生产技术[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71~193 2 黄祥辉,等.小麦栽培生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84.160~177 3 王绍中,等.小麦超高产主攻穗粒重研究[A].小麦穗粒重研究[C].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97~204 4 李友军,谷登斌,付国占,等.拔节期重施氮肥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J].洛阳农专学报,1997,17(2):4~10 5 苗艳芳,常爱芬,张会民,等.氮肥分配比例对小麦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1999,19(4):43~45 6 刘发魁,等.高水肥土壤小麦前氮后移对其生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1998,(3):3~7 7 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7~290 8 彭永欣,等.氮素对小麦籽粒产量、粒重及容重的调节效应[A].见:凌启鸿主编.稻麦研究新进展[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182 9 蔡大同,王义炳,徐阳春,等.氮肥用量对4个面包小麦产量的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1998,(3):37~40 10 徐恒永,赵振东,张存良,等.氮肥对优质专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Ⅰ氮肥对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0,(5):27~30 11 黄正来,姚大年,马传喜,等.氮素供应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26(4):414~418 12 张洪程,许轲,戴其根,等.超高产小麦吸氮特性与氮肥运筹的初步研究[J].作物学报,1998,24(6):933~9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