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但新球.农耕时期的森林文化.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23(2):60-64. [2] 郑小贤.森林文化,森林美学与森林经营管理.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2):93-95. [3] 蔡登谷.森林文化初论.世界林业研究,2002,15(1):12-18. [4] 苏祖荣,苏孝同.森林文化学简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7. [5] 冯川.荣格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4-39. [6] 戴美琪.论我国森林旅游的人文内涵.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19(3):71-72. [7] 吕凯.浅论集体无意识及其表现.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1):27-30. [8] 胡潇.集体无意识和文化无意识的互融性.哲学文化,1999,(6):55-59. [9] 梅原猛(日)著.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卞立强,李立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112-176. [10] 温元凯.改革与国民性改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5. [11] 黄薇.民族性格和民族特点的分析.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2(1):40-43. [12]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92. [13] 何东亮.浅析民族性格的成因.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107-110. [14] 杨存田.土地情结—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原点.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5):104-113. [15]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8. [16] 勒尼?格鲁塞(法),著.魏英邦,译.草原帝国.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