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强,罗培高,任正隆,等.两个抗小麦白粉病新基因的遗传分析与染色体定位.作物学报,2007,33(1):1-8. [2] 解朝杰,杨作民,孙其信.小麦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1):1-6. [3] 孙果忠,马民强,赵和,等.小麦白粉病育种亲本及后代性状分析.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23(4):20-22. [4] 王永祥,苏翠芬,仝少辰.小麦白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23(增刊):70-72. [5] 杨学举.小麦白粉病及抗白粉育种[J].北京农业科学,1991,9(6):24-25. [6] 王贺军.小麦白粉病流行动态预测预报[J].病虫测报,1990,(2):6-9. [7] 郑殿生,宋春华,刘三才,等.对抗白粉病而晚熟小麦种质的改良.作物品冲资源,1991,(4):133-135. [8] 杨亮.多穗型和大穗多小穗品种杂交组合的配合力分析和选择效应(学位论文).河北农业大学,1997:1-30. [9] 许红星,刘红彦,李锁平,等.小麦白粉病基因pm6的RAPD标记和SCAR标记.河南农业科学,2004,(4):25-28. [10] 李建军,段双科,李随院,等. 小麦白粉病产量损失与药剂防治研究.陕西农业科学,1997,(6):7-8. [11] 曹乃倩,刘桂茹,杨学举.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综述,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482-486. [12] 王新民,徐关印. 我省小麦白粉病逐年加重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邯郸农业高等学校学报,2004,21(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