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天淳. 加强水环境管理防治水质型缺水[J]. 江苏水利, 2000, (6): 44-45. [2] 何成达, 张键. 江苏水质型缺水地区水生态环境恢复研究[J]. 水资源保护, 2001, (4): 24-25, 30.
 [3] 张继群, 万育生. 空中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中国水利, 2004, (7): 15-17.
 [4] 丁文喜. 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4): 221-226.
 [5] 王炳忠, 申彦波. 我国上空的水汽含量及其气候学估算[J]. 应用气象学报, 2012, 23(6): 763-768.
 [6] 李玉林, 杨梅, 冯宏芳, 等. 江西省空中水汽量与降水效率特征分析[J].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3, 26(1): 25-29.
 [7] 俞亚勋, 王劲松, 李青燕. 西北地区空中水汽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J]. 冰川冻土, 2003, 25(2): 149-156.
 [8] 周长艳, 蒋兴文, 李跃清, 等. 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空中水汽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J]. 高原气象, 2009, 28(1): 55-63.
 [9] 刘建西, 龙美希, 杜远林, 等. 川渝地区空中水资源分布及水汽输送特征[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 30(2): 31-35.
 [10] 王秀玲, 刘光河, 武瑞焕. 唐山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特征及开发潜力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29): 190-194.
 [11] 王维佳, 赵兴炳. 川西高原地基GPS遥测可降水量特征[J]. 干旱气象. 2010, 28(3): 279-284, 296.
 [12] 姚俊强, 杨青. 近10 a 我国大气水汽研究趋势及进展[J]. 干旱气象. 2011, 29(2): 151-155.
 [13] 潘留杰, 张宏芳, 朱伟军, 等. ECMWF模式对东北半球气象要素场预报能力的检验[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3, 18(1): 111-123.
 [14] 黄刚. NCEP/NCAR和ERA-40再分析资料以及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中国北方地区年代际气候变化[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11(3): 310-320.
 [15] 方之芳, 张丽. 夏季NCEP资料质量和20世纪70年代东亚热低压的突变[J]. 高原气象, 2006, 25(2): 179-189.
 [16] 高庆九, 管兆勇, 蔡佳熙, 等. 两种再分析资料中夏季地表气温与中国测站资料的差异[J]. 大气科学, 2010, 34(3): 471-482.
 [17] 周天军. 利用不同资料估算的全球海气间淡水交换量之比较[J]. 自然科学进展, 2003, 13 (9): 946-950.
 [18] 张文君, 周天军, 宇如聪. 中国东部水分收支的初步分析[J]. 大气科学, 2007, 31 (2): 329-345.
 [19] Berrisford P, Kallberg P, Kobayashi S, et al. Atmospheric conservation properties in ERA-Interim[J].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11, 137: 1381-1399.
 [20] 赵瑞霞, 吴国雄. 长江流域水分收支以及再分析资料可用性分析[J]. 气象学报, 2007, 65 (3): 416-427.
 [21] 秦育婧, 卢楚翰. 利用高分辨率ERA-Interim 再分析资料对2011 年夏季江淮区域水汽汇的诊断分析 [J]. 大气科学, 2013, 37 (6): 1210-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