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肖小河,陈士林,黄璐琦,等.中国道地药材研究20年概论[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5):519-523. [2]	胡世林.中国地道药材[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3-658.
 [3]	王玉海,尤勇,冯成强,等.北京地区医药产业状况分析及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4):1-4.
 [4]	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24(3):21-24.
 [5]	范婕妤.北京市林下经济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林菌模式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14-19.
 [6]	张绍国.北京道地中药材种植与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21):29-30.
 [7]	周繇,刘利,张明杰,等.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J].林业科学,2005,41(6):57-64.
 [8]	高文,杜运鹏,王西锋.山西黑茶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14(5):15-19.
 [9]	贺士元,邢其华,尹祖棠.北京植物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40-1489.
 [10]	丁建,夏燕莉.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现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5):453.
 [1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集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3-2341.
 [12]	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资源志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0-2069.
 [13]	王建文.福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评价及观赏性研[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05:30-44.
 [14]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13(增刊Ⅳ):1-139.
 [15]	田晔林,李俊清,王文和,等.北京地区唇形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观赏特性评价[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3):41-43.
 [16]	万里海,彭任辉,徐彬.2000版《中国药典》载中药材药用部位索引编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1,18(7):24-26.
 [17]	谢宗万,范崔生,朱兆仪.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13-1069.
 [18]	张德山.烟台市近郊主要野生中草药植物资源调查[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14(3):213-215.
 [19]	李玉平,龚宁,慕小倩,等.菊科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1:150-156.
 [20]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43-1105.
 [21]	薛洁,苑璐,张丽,等.青岛崂山豆科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调查[J].山东农业科学,2015,47(6):56-60,82.
 [22]	贾敏如,李星炜.中国民族药志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6-857.
 [23]	柏国清,李为民,韩桂军,等.陕西龟山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0):10514-10516.
 [24]	周繇,于俊林,张本刚,等.长白山区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3):5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