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治斌,李军.回归方法在枫杨散生木选优中的应用[J].湖北林业科技,1990,4:17-20. [2]	徐有明,邹明宏,史玉虎,等.枫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利用的研究进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30(3):42-48.
 [3]	李纪元,饶龙兵.枫杨种源苗期生长及生物量地理变异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0,14(1):60-66.
 [4]	胡兴宜,郑兰英,张凤芝.枫杨扦插实验初报[J].湖北林业科技,2003,4:15-17.
 [5]	苏小娟,胡功鑫,夏玉宝,等.枫杨栽培技术及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20:55.
 [6]	陈浩锋,殷荣华.武当山湖北枫杨林的群落学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5(2):72-75.
 [7]	陈全胜,杨毅.枫杨、夹竹桃、土大黄及其组合灭螺效果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2(1):84-87.
 [8]	王晓荣,胡兴宜,唐万鹏,等.模拟长江滩地水淹胁迫对3种树种幼苗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43(1):73-77.
 [9]	邹明宏,徐有明,史玉虎,等.不同环境下枫杨生长量及材性的差异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22(3):277-281.
 [10]	王万贤,杨毅.枫杨水浸液灭螺实验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4):478-480.
 [11]	刘光金,谌红辉,郭文福,等.西南桦优树选择技术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2,25(4):438-441.
 [12]	晏姝,胡德活,韦如萍,等.南洋楹优树选择标准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1,24(2):272-276.
 [13]	万雪琴,张帆,钟宇,等.四川乡土杨树种质资源收集和优树选择[J].四川乡土杨树种质资源收集和优树选择,2010,28(4):432-437.
 [14]	雷静品,封晓辉,施征,等.海拔梯度上青海云杉径向生长与气候关系稳定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2,32(12):2518-2529.
 [15]	刘志龙,马跃,谌红辉,等.顶果木天然林优树的选择标准[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8(5):153-156.
 [16]	赵宝鑫,康晋,康永祥,等.毛梾优树选择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3):76-79.
 [17]	李善文,吴德军,梁栋,等.毛梾优树选择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4,36(2):81-86.
 [18]	肖泽鑫,彭剑华,詹潮安,等.主成分分析法在台湾相思优树选择标准和方法中的应用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5):54-58.
 [19]	朱小敏,李新平,姚延祷.山西省乡土树种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城市林业,2014,12(4):14-17.
 [20]	王仁卿,藤原一绘,尤海梅.森林植被恢复的理论和实践:用乡土树种重建当地森林——宫胁森林重建法介绍[J].植物生态学报,2002,26(增刊):133-139.
 [21]	石培贤,黄瑞林,王莹玲,等.绵椒优树选择报告[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133-137.
 [22]	周建云,杨祖山,郭军战,等.栓皮栎优树选择标准和方法的初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3):151-154.
 [23]	白卉,邢亚娟,李春明.山杨优树选择标准[J].中国林副特产,2008(3):57-58.
 [24]	王娜,杨会娜,霍锡敏,等.蒙古栎优树选择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74-175.
 [25]	南京林产工业学院.树木遗传育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