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蒋高明, 何维明. 一种在野外自然光照条件下快速测定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的新方法[J]. 植物学通报, 1999, 16(6):712-718. | 
																													
																						| [2] | 闫小红, 尹建华, 段世华, 等. 四种水稻品种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及其模型拟合[J]. 生态学杂志, 2013, 32(3):604-610. | 
																													
																						| [3] | 张力文, 钟国成, 张利, 等. 3种鼠尾草属植物光合作用-光响应特性研究[J]. 草业学报, 2012, 21(2):70-76. | 
																													
																						| [4] | Baly E C C. Kinetics of Photosynjournal[J]. Nature, 1934, 134:933-933. | 
																													
																						| [5] | Thornley J H M. Mathematical Models in Plant Physiology[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76:86-110. | 
																													
																						| [6] | Bassman J, Zwier J C. Gas ex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us trichocarpa, Populus deltoides and Populus tricho-carpa × P. deltoides clone[J]. Tree Physiology, 1991, 8:145-159. pmid: 14972886
 | 
																													
																						| [7] | 叶子飘. 光响应模型在超级杂交稻组合-Ⅱ优明86中的应用[J]. 生态学杂志, 2007, 26(8):1323-1326. | 
																													
																						| [8] | 叶子飘. 光合作用对光和CO2响应模型的研究进展[J].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6):727-740. doi: 10.3773/j.issn.1005-264x.2010.06.012
 | 
																													
																						| [9] | 张弥, 吴家兵, 关德新, 等.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光合作用的光响应曲线[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9):1575-1578. | 
																													
																						| [10] | 张保玉. 葡萄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的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 
																													
																						| [11] | 彭邵锋, 王瑞, 陈永忠, 等. 油茶无性系果实生长期光合特性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2, 27(1):28-34. | 
																													
																						| [12] | 段爱国, 张建国. 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模型选择及低光强属性界定[J].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6):765-771. | 
																													
																						| [13] | 侯智勇, 洪伟, 李键, 等. 不同桉树无性系光响应曲线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9, 29(2):114-119. | 
																													
																						| [14] | 谭晓红, 彭祚登, 贾忠奎, 等. 不同刺槐品种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温度效应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 32(2):64-68. | 
																													
																						| [15] | 李雅善, 李华, 王华, 等. 赤霞珠葡萄光合-光响应曲线拟合模型的比较分析[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 28(2):20-25. | 
																													
																						| [16] | 蒋冬月, 钱永强, 费英杰, 等. 柳属植物光合-光响应曲线模型拟合[J]. 核农学报, 2015, 21(1):169-177. | 
																													
																						| [17] | 徐斌, 朱报著, 潘文, 等. 广东含笑的光响应特性及其最适模型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4):604-609. | 
																													
																						| [18] | 任博, 李俊, 同小娟, 等. 太行山南麓栓皮栎和刺槐叶片光合光响应模拟[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8):2206-2216. | 
																													
																						| [19] | 赵广琦, 张利权, 梁霞. 芦苇与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光合特性比较[J]. 生态学报, 2005, 25(7):1604-1611. | 
																													
																						| [20] | 熊彩云, 曾伟, 肖复明, 等. 木荷种源间光合作用参数分析[J]. 生态学报, 2012, 32(11):3628-3634. | 
																													
																						| [21] | 江锡兵, 李博, 张志毅, 等. 美洲黑杨与大青杨杂种无性系苗期光合特性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1(5):151-154. | 
																													
																						| [22] | 蒋高明. 植物生理生态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44-56. | 
																													
																						| [23] | 王晓红, 纪明山. 入侵植物小飞蓬及其伴生植物的光合特性[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1):71-77. | 
																													
																						| [24] | 韩晓, 王海波, 王孝娣, 等. 基于4种光响应模型模拟不同砧木对夏黑葡萄耐弱光能力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10):3323-3330. | 
																													
																						| [25] | 郭天财, 王之杰, 王永华.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旗叶光合作用日变化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02, 22(3):554-560. | 
																													
																						| [26] | 许大全. 叶片表观量子效率的测定[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84-94. | 
																													
																						| [27] | 钱莲文, 张新时, 郭建宏, 等. 半常绿-常绿杨树3个品系光合特性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4(4):424-428. | 
																													
																						| [28] | 胡承辉, 张亚东. 简述林木引种栽培的理论与实践[J]. 湖北林业科技, 2012(2):38-41. | 
																													
																						| [29] | 吾马尔·吾哈甫, 史开奇, 沙吉旦·尕依提, 等. 不同派系引种杨树品种(系)光合-光响应曲线[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11):198-203. | 
																													
																						| [30] | 夏诗书. 伊犁地区杂交杨引种适应性及叶面肥效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18:3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