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郑万钧. 中国树木志[M]. 北京: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 4152-4153. | 
																													
																						| [2] | 陈书坤, 李恒, 陈邦余, 等. 中国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40-41. | 
																													
																						| [3] | 梁瑞龙, 廖仁雅, 戴俊. 红椿濒危原因分析及保护策略[J]. 广西林业科学, 2011,40(3):201-203. | 
																													
																						| [4] | 李培, 阙青敏, 欧阳昆唏, 等. 不同种源红椿SRAP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林业科学, 2016,52(1):62-70. doi: 10.11707/j.1001-7488.20160108    
																																					URL
 | 
																													
																						| [5] | 法律出版社法规出版中心.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3: 6. | 
																													
																						| [6] | 肖兴翠, 杨勇智, 郭洪英, 等. 红椿天然林木材解剖性质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39(8):115-123. | 
																													
																						| [7] | 汪洋, 冉勇军, 冷艳芝, 等. 红椿和毛红椿遗传与生理生态相关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42(20):6910-6912. | 
																													
																						| [8] | 张春华. 红椿及其近缘种特征与适生区分布研究[D]. 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 | 
																													
																						| [9] | 张华香, 汪洋, 冷艳芝, 等. 九宫山红椿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56(14):2685-2689. | 
																													
																						| [10] | 袁继池, 邱军, 蔡京勇, 等. 红椿天然群落α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7,37(1):16-21. | 
																													
																						| [11] | 汪洋, 闫魁星, 滕家喜, 等. 鄂西北濒危植物红椿天然种群动态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25(3):96-102. | 
																													
																						| [12] | 汪洋, 冷艳芝, 苏长江, 等. 恩施天然红椿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33(1):17-2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16.01.003    
																																					URL
 | 
																													
																						| [13] | 汪洋, 闵水发, 江雄波, 等. 红椿天然林优树选择[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6,33(5):841-848. | 
																													
																						| [14] | 汪洋, 郑德国, 汪林波, 等. 鄂西北红椿天然林优树选择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6,45(9):102-106. | 
																													
																						| [15] | 冯立新, 陈荣, 朱昌叁, 等. 红椿天然林优树选择[J]. 福建林业科技, 2015,42(1):111-114. | 
																													
																						| [16] | 陈叶, 湛欣, 邓小梅, 等. 红椿不同种源种子性状的地理变异[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36(5):52-57. | 
																													
																						| [17] | 李培. 红椿地理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5. | 
																													
																						| [18] | 文卫华, 吴际友, 陈明皋, 等. 红椿优树子代苗期生长表现[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28(34):36-39. | 
																													
																						| [19] | 李庆洪, 宿晓川. 红椿半同胞家系种子场圃发芽率及子代苗期性状遗传比较研究[J]. 南方农业, 2015,9(22):73-75. | 
																													
																						| [20] | 黄国伟, 彭婵, 陈慧玲, 等. 不同种源红椿苗期生长及光合特性比较[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32(2):123-129. | 
																													
																						| [21] | 彭婵, 徐红梅, 黄国伟, 等. 湖北红椿资源研究进展[J]. 湖北林业科技, 2019,48(3):36-39. | 
																													
																						| [22] | 王瑞文, 黄国伟, 陈慧玲, 等. 恩施红椿种子发芽率及苗期特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34(19):39-43. | 
																													
																						| [23] | 张亚东, 钟艺, 周国清, 等. 湖北恩施种源红椿不同家系育苗试验初报[J]. 湖北林业科技, 2013(3):17-20. | 
																													
																						| [24] | 毛燕, 周忠诚, 张琴琴, 等. 湖北省红椿优树无性系苗期生长评价[J]. 林业调查规划, 2018,43(6):187-191,196. | 
																													
																						| [25] |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43T 1028—2015红椿苗木培育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S]. 长沙: 湖南省标准出版社, 2015. | 
																													
																						| [26] | 陈建, 袁伟刚, 肖兴翠, 等. 香椿优树半同胞家系苗期测定及家系选择[J]. 四川林业科技, 2017,38(5):8-12. | 
																													
																						| [27] | 陈晓阳, 沈熙环. 林木育种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6-21. | 
																													
																						| [28] | 周水学, 苏晓华, 樊军锋, 等. 引种欧洲黑杨无性系苗期生长测定与选择[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32(10):102-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