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Vol. 40 ›› Issue (28): 57-66.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069
收稿日期:
2024-01-22
修回日期:
2024-05-18
出版日期:
2024-10-05
发布日期:
2024-09-29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高娣,女,2000年出生,云南昭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和养分循环、植物营养。通信地址:653100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凤凰路134号 玉溪师范学院化学生物与环境学院, E-mail:GaodiYXNU_0504@163.com。
基金资助:
GAO Di(), LIU Xianbin(
), ZHOU Jueding, PENG Xinxin, LIU Qiaogang
Received:
2024-01-22
Revised:
2024-05-18
Published:
2024-10-05
Online:
2024-09-29
摘要:
为探讨利用不同栽培方式最大化实现水生美人蕉植株不同功能,以水生美人蕉为栽培对象,以模拟其原位生长环境条件为对照,设置对照、土壤+营养液、土壤+水、基质+营养液、基质+水、营养液和水7种不同栽培方式,采用种子发芽育苗的方式育苗,人工栽培管理6个月,调查植株营养器官(株高、根长、分蘖数、最高分蘖叶片数)生长状况、繁殖器官(花序数、花序观赏期、成熟蒴果数和种子数)生长状况和不同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部器官生物量、地下部器官生物量和繁殖器官生物量)累积分配规律。调查数据显示,上述所有数据在营养液栽培条件下均达到最大/高值,在基质+营养液栽培条件下为次最大/高值,在水栽培条件下均降低/减少到最低/小值,美人蕉植株长势最弱,甚至后期出现茎尖生长点坏死的现象。与对照中的美人蕉植株相比,营养液栽培条件下上述所有调查数据均显著增大/高,而水栽培条件下上述所有调查数据显著降低/减少。研究结果证明,营养液栽培方式既满足了水生美人蕉植株适合水培的自然属性,又提供了总量充足且各组分比例均衡的养分元素,最适合水生美人蕉植株的生长发育,是未来水生美人蕉作为鲜切花和盆花栽培的首选栽培方式。
高娣, 刘宪斌, 周玦玎, 彭鑫鑫, 刘桥刚. 栽培方式对水生美人蕉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8): 57-66.
GAO Di, LIU Xianbin, ZHOU Jueding, PENG Xinxin, LIU Qiaogang. Impacts of Cultivation Methods on Growth of Canna glauca[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28): 57-66.
序号 | 栽培方式 | 实验处理 |
---|---|---|
1 | 对照 | 以学校本部校园山顶悠悠湖浅水区美人蕉植株集中分布且长势良好区域湖底0~20 cm淤泥为栽培介质,日常管理浇灌雨水。栽培盆内淤泥深度20 cm。栽培过程中保证植株根部一直处于浸水状态,浸水深度10 cm,尽量接近其在悠悠湖浅水区自然生长的状态 |
2 | 土壤+营养液 | 以学校本部校园山顶玉溪市城中心植物园原始森林分布中心区域50 cm以下深处原生土为栽培介质,pH 5.3~5.8,土壤有机质含量18.22~24.25 g/kg,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0.11~0.13 g/kg,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0.02~0.3 g/kg,土壤全氮含量0.08%~0.09%,土壤全磷含量0.01%~0.02%。栽培盆内土壤深度20 cm,与对照保持一致。利用改良版标准Hoagland营养液浇灌植株,前2个月每4周浇灌1次营养液,中间2个月每2周浇灌1次营养液,后期每周浇灌1次营养液,其余时间视栽培盆内液面减少情况及时浇灌雨水。保证植株根部一直处于浸水状态,浸水深度10 cm,尽量与对照植株栽培条件保持一致 |
3 | 土壤+水 | 以学校本部校园山顶玉溪市城中心植物园原始森林分布中心区域50 cm以下深处原生土为栽培介质,pH 5.3~5.8,土壤有机质含量18.22~24.25 g/kg,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0.11~0.13 g/kg,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0.02~0.3 g/kg,土壤全氮含量0.08%~0.09%,土壤全磷含量0.01%~0.02%。栽培盆内土壤深度20 cm,与对照保持一致。日常管理浇灌雨水,保证植株根部一直处于浸水状态,浸水深度10 cm,尽量与对照植株栽培条件保持一致 |
4 | 基质+营养液 | 采用混合基质,蛭石、草炭和有机土等体积混合。栽培盆内基质深度20 cm,与对照淤泥深度保持一致。利用改良版标准Hoagland营养液浇灌植株,前2个月每4周浇灌1次营养液,中间2个月每2周浇灌1次营养液,后期每周浇灌1次营养液,其余时间视栽培盆内液面减少情况及时浇灌雨水。保证植株根部一直处于浸水状态,浸水深度10 cm,尽量与对照植株栽培条件保持一致 |
5 | 基质+水 | 采用混合基质,蛭石、草炭和有机土等体积混合。栽培盆内基质深度20 cm,与对照淤泥深度保持一致。日常管理浇灌雨水,保证植株根部一直处于浸水状态,浸水深度10 cm,尽量与对照植株栽培条件保持一致 |
6 | 营养液 | 采用定植板和定植杯配合营养液栽培的方式,利用改良版标准Hoagland营养液,栽培盆内营养液深度30 cm,与对照液面高度保持一致。定植板下方和营养液液面中间间隔5 cm,保证空气中尽量多氧气通过营养液液面进入营养液中供植物根系呼吸利用。前2个月每4周更换1次营养液,中间2个月每2周更换1次营养液,后期每周更换1次营养液,其余时间视栽培盆内营养液液面降低情况及时补充雨水 |
7 | 水 | 采用定植板和定植杯配合雨水栽培的方式,栽培盆内雨水深度30 cm,与对照液面高度保持一致。定植板下方和雨水液面中间间隔5 cm,保证空气中尽量多氧气通过雨水液面进入雨水中供植物根系呼吸利用。前2个月每4周更换1次雨水,中间2个月每2周更换1次雨水,后期每周更换1次雨水,其余时间视栽培盆内雨水液面的降低情况及时补充雨水 |
序号 | 栽培方式 | 实验处理 |
---|---|---|
1 | 对照 | 以学校本部校园山顶悠悠湖浅水区美人蕉植株集中分布且长势良好区域湖底0~20 cm淤泥为栽培介质,日常管理浇灌雨水。栽培盆内淤泥深度20 cm。栽培过程中保证植株根部一直处于浸水状态,浸水深度10 cm,尽量接近其在悠悠湖浅水区自然生长的状态 |
2 | 土壤+营养液 | 以学校本部校园山顶玉溪市城中心植物园原始森林分布中心区域50 cm以下深处原生土为栽培介质,pH 5.3~5.8,土壤有机质含量18.22~24.25 g/kg,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0.11~0.13 g/kg,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0.02~0.3 g/kg,土壤全氮含量0.08%~0.09%,土壤全磷含量0.01%~0.02%。栽培盆内土壤深度20 cm,与对照保持一致。利用改良版标准Hoagland营养液浇灌植株,前2个月每4周浇灌1次营养液,中间2个月每2周浇灌1次营养液,后期每周浇灌1次营养液,其余时间视栽培盆内液面减少情况及时浇灌雨水。保证植株根部一直处于浸水状态,浸水深度10 cm,尽量与对照植株栽培条件保持一致 |
3 | 土壤+水 | 以学校本部校园山顶玉溪市城中心植物园原始森林分布中心区域50 cm以下深处原生土为栽培介质,pH 5.3~5.8,土壤有机质含量18.22~24.25 g/kg,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0.11~0.13 g/kg,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0.02~0.3 g/kg,土壤全氮含量0.08%~0.09%,土壤全磷含量0.01%~0.02%。栽培盆内土壤深度20 cm,与对照保持一致。日常管理浇灌雨水,保证植株根部一直处于浸水状态,浸水深度10 cm,尽量与对照植株栽培条件保持一致 |
4 | 基质+营养液 | 采用混合基质,蛭石、草炭和有机土等体积混合。栽培盆内基质深度20 cm,与对照淤泥深度保持一致。利用改良版标准Hoagland营养液浇灌植株,前2个月每4周浇灌1次营养液,中间2个月每2周浇灌1次营养液,后期每周浇灌1次营养液,其余时间视栽培盆内液面减少情况及时浇灌雨水。保证植株根部一直处于浸水状态,浸水深度10 cm,尽量与对照植株栽培条件保持一致 |
5 | 基质+水 | 采用混合基质,蛭石、草炭和有机土等体积混合。栽培盆内基质深度20 cm,与对照淤泥深度保持一致。日常管理浇灌雨水,保证植株根部一直处于浸水状态,浸水深度10 cm,尽量与对照植株栽培条件保持一致 |
6 | 营养液 | 采用定植板和定植杯配合营养液栽培的方式,利用改良版标准Hoagland营养液,栽培盆内营养液深度30 cm,与对照液面高度保持一致。定植板下方和营养液液面中间间隔5 cm,保证空气中尽量多氧气通过营养液液面进入营养液中供植物根系呼吸利用。前2个月每4周更换1次营养液,中间2个月每2周更换1次营养液,后期每周更换1次营养液,其余时间视栽培盆内营养液液面降低情况及时补充雨水 |
7 | 水 | 采用定植板和定植杯配合雨水栽培的方式,栽培盆内雨水深度30 cm,与对照液面高度保持一致。定植板下方和雨水液面中间间隔5 cm,保证空气中尽量多氧气通过雨水液面进入雨水中供植物根系呼吸利用。前2个月每4周更换1次雨水,中间2个月每2周更换1次雨水,后期每周更换1次雨水,其余时间视栽培盆内雨水液面的降低情况及时补充雨水 |
项目 | 对照 | 土壤+营养液 | 土壤+水 | 基质+营养液 | 基质+水 | 营养液 | 水 |
---|---|---|---|---|---|---|---|
茎叶生物量/总生物量 | 51.94±2.16b | 50.03±4.27b | 35.01±2.56d | 49.51±1.64b | 35.68±4.17d | 42.09±1.65c | 56.35±2.01a |
繁殖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 | 13.09±0.24c | 15.73±0.75b | 12.25±1.52d | 12.85±0.74d | 9.59±0.71e | 17.65±0.13a | 11.24±1.13d |
地上部生物量/总生物量 | 65.04±1.91a | 65.77±2.03a | 47.26±3.08c | 62.36±2.38ab | 45.27±3.46c | 59.74±1.68b | 67.60±1.13a |
地下部根系生物量/总生物量 | 34.96±1.71c | 33.81±1.96c | 52.54±1.39a | 37.66±1.79b | 56.04±4.02a | 40.32±1.06b | 33.59±1.93c |
营养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 | 86.91±0.24ab | 84.27±0.75b | 87.75±1.52a | 87.15±0.74a | 90.41±0.71a | 82.35±0.13c | 88.76±1.13a |
项目 | 对照 | 土壤+营养液 | 土壤+水 | 基质+营养液 | 基质+水 | 营养液 | 水 |
---|---|---|---|---|---|---|---|
茎叶生物量/总生物量 | 51.94±2.16b | 50.03±4.27b | 35.01±2.56d | 49.51±1.64b | 35.68±4.17d | 42.09±1.65c | 56.35±2.01a |
繁殖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 | 13.09±0.24c | 15.73±0.75b | 12.25±1.52d | 12.85±0.74d | 9.59±0.71e | 17.65±0.13a | 11.24±1.13d |
地上部生物量/总生物量 | 65.04±1.91a | 65.77±2.03a | 47.26±3.08c | 62.36±2.38ab | 45.27±3.46c | 59.74±1.68b | 67.60±1.13a |
地下部根系生物量/总生物量 | 34.96±1.71c | 33.81±1.96c | 52.54±1.39a | 37.66±1.79b | 56.04±4.02a | 40.32±1.06b | 33.59±1.93c |
营养器官生物量/总生物量 | 86.91±0.24ab | 84.27±0.75b | 87.75±1.52a | 87.15±0.74a | 90.41±0.71a | 82.35±0.13c | 88.76±1.13a |
项目 | 土壤+营养液 | 土壤+水 | 基质+营养液 | 基质+水 | 营养液 | 水 | |
---|---|---|---|---|---|---|---|
营养器官 | 株高 | 0.085 | 0.002 | 0.006 | 0.091 | 0.001 | <0.000 |
根长 | 0.103 | 0.006 | 0.050 | 0.011 | 0.004 | <0.000 | |
分蘖数 | 0.357 | 0.391 | 0.023 | 0.656 | 0.002 | 0.019 | |
最高分蘖叶片数 | 0.573 | 0.288 | 0.288 | 0.288 | 0.045 | 0.003 | |
繁殖器官 | 花序数 | 0.656 | 0.044 | 0.391 | 0.046 | 0.015 | 0.019 |
花序观赏期 | 0.989 | 0.046 | 0.423 | 0.300 | 0.044 | 0.032 | |
成熟蒴果数 | 0.617 | 0.002 | 0.024 | 0.009 | 0.004 | <0.000 | |
成熟种子数 | 0.222 | 0.001 | 0.041 | 0.043 | 0.002 | <0.000 | |
生物量 | 总生物量 | 0.049 | <0.000 | 0.038 | 0.001 | 0.001 | <0.000 |
地上部生物量 | 0.147 | <0.000 | 0.047 | <0.000 | 0.001 | <0.000 | |
地下部生物量 | 0.043 | 0.001 | 0.022 | 0.002 | 0.001 | <0.000 | |
繁殖器官生物量 | 0.715 | 0.001 | 0.047 | 0.001 | <0.000 | <0.000 |
项目 | 土壤+营养液 | 土壤+水 | 基质+营养液 | 基质+水 | 营养液 | 水 | |
---|---|---|---|---|---|---|---|
营养器官 | 株高 | 0.085 | 0.002 | 0.006 | 0.091 | 0.001 | <0.000 |
根长 | 0.103 | 0.006 | 0.050 | 0.011 | 0.004 | <0.000 | |
分蘖数 | 0.357 | 0.391 | 0.023 | 0.656 | 0.002 | 0.019 | |
最高分蘖叶片数 | 0.573 | 0.288 | 0.288 | 0.288 | 0.045 | 0.003 | |
繁殖器官 | 花序数 | 0.656 | 0.044 | 0.391 | 0.046 | 0.015 | 0.019 |
花序观赏期 | 0.989 | 0.046 | 0.423 | 0.300 | 0.044 | 0.032 | |
成熟蒴果数 | 0.617 | 0.002 | 0.024 | 0.009 | 0.004 | <0.000 | |
成熟种子数 | 0.222 | 0.001 | 0.041 | 0.043 | 0.002 | <0.000 | |
生物量 | 总生物量 | 0.049 | <0.000 | 0.038 | 0.001 | 0.001 | <0.000 |
地上部生物量 | 0.147 | <0.000 | 0.047 | <0.000 | 0.001 | <0.000 | |
地下部生物量 | 0.043 | 0.001 | 0.022 | 0.002 | 0.001 | <0.000 | |
繁殖器官生物量 | 0.715 | 0.001 | 0.047 | 0.001 | <0.000 | <0.000 |
[1] |
|
[2] |
黄永艺, 包晓鹏, 李成璋, 等. 美人蕉栽培种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 山东林业科技, 2016, 6:88-91.
|
[3] |
黄国涛. 美人蕉属(Canna)植物引种与品种分类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5:8-20.
|
[4] |
黄国涛, 欧阳底梅, 向其柏, 等. 美人蕉属品种分类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4:20-24.
|
[5] |
任国桢, 谢亚红, 崔绪玲. 芍药、美人蕉的引种、品种收集及栽培研究专题报告[J]. 园林科技, 2001, S1:30-44.
|
[6] |
黄国涛, 欧阳底梅, 向其柏, 等. 美人蕉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J]. 园艺学报, 2005, 2:273-277.
|
[7] |
孙映波, 梅瑜. 不同水生植物配置对河涌污水的净化效果[J]. 生态环境学报, 2011, 20(6):1123-1126.
|
[8] |
何琦, 曹凤梅, 卢少勇, 等. 挺水植物生物炭对硫丹的吸附及催化水解作用[J]. 中国环境科学, 2018, 3:1126-1132.
|
[9] |
|
[10] |
黄国涛, 向其柏, 欧阳底梅, 等. 优美的水生花卉——水生美人蕉[J]. 林业实用技术, 2004, 12:36-37.
|
[11] |
张阿龙, 高瑞忠, 张生. 吉兰泰盐湖盆地土壤铬、汞、砷污染的负荷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J]. 干旱区研究, 2018, 35(5):1057-1067.
|
[12] |
尹继清, 范弢. 滇东南峰林湖盆区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异质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 9:117-127.
|
[13] |
|
[14] |
任岩, 张远兵. 腐熟秸秆栽培美人蕉的基质筛选[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7, 6:45-51.
|
[15] |
陈兆贵, 黄雁婷. 不同基质与生长调节剂对大花美人蕉的影响[J]. 广东园林, 2010, 2:61-63.
|
[16] |
牛小磊, 杨夏欣, 王志远, 等. 美人蕉对西安护城河水体净化功能的初步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07, 6:44-46.
|
[17] |
吴诗杰, 陈慧娟, 许小桃, 等. 美人蕉、鸢尾、黄菖蒲和千屈菜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研究[J].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1:98-108.
|
[18] |
李琴, 李海翔, 董堃, 等. 4种湿地植物混合群落净化污染水体的试验[J]. 净水技术, 2022, 41(1):108-114.
|
[19] |
肖月娥. 不同栽培方式对美人蕉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植物学研究, 2014, 3(4):146-154.
|
[20] |
黄永芳, 杨秋艳, 张太平, 等. 水培条件下两种植物根系分泌特征及其与污染物去除的关系[J]. 生态学杂志, 2014, 2:373-379.
|
[21] |
|
[22] |
|
[23] |
罗盼, 周兰英, 高宏梅, 等. 不同营养液水培对蟹爪兰的生长影响[J]. 北方园艺, 2011, 16:86-88.
|
[24] |
doi: S0301-4797(18)31204-0 pmid: 30412795 |
[25] |
周玦玎, 刘宪斌, 高娣, 等. 供钙量对皂质芦荟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5):33-4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649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李丽辉, 汤沛, 杨天仪. 云南省滇池—抚仙湖地区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及元素分布特征[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S2):357-370.
|
[32] |
|
[33] |
|
[34] |
方源, 谢培, 谭林, 等. 生境对挺水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反馈作用机制综述[J]. 生态学杂志, 2021, 40(8):2610-2619.
|
[35] |
|
[36] |
|
[37] |
|
[38] |
涂枫卿, 崔一楠. 三线建设与云南城镇发展[J]. 学术探索, 2019, 12:120-128.
|
[1] | 陈毛华, 杨永学, 刘坤. 芡实对沿淮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2): 66-71. |
[2] | 任海英, 郑静梦, 史伟, 吴昊娣, 王康强, 俞明全, 王震铄, 王琦. 微生态制剂改良土壤对凋萎病杨梅营养生长和果实品质的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9): 153-157. |
[3] | 周玦玎, 刘宪斌, 高娣, 彭鑫鑫. 供钙量对皂质芦荟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5): 33-41. |
[4] | 董文彩, 刘宪斌, 李红梅, 赵双梅, 包金美, 沈健萍, 梁芳, 鲁美. 不同水平供钙量对木本观赏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8): 42-50. |
[5] | 李雪枫, 王坚, 叶晓园, 张秀婷, 王丽学. 苦瓜植株水浸提液对水稻种子萌发和秧苗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6): 1-7. |
[6] | 连晓倩, 陶长铸, 郭昊澜, 李娜娜, 曹越, 吴鹏飞. 光照对芦苇生物生产力及光合能力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0): 47-52. |
[7] | 王小林, 张盼盼, 纪晓玲, 张静, 张雄, 乔文渊. 黄土塬区施肥策略对大豆生物量分配及转化积累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3): 23-29. |
[8] | 李建查, 李坤, 潘志贤, 孙毅, 方海东, 史亮涛, 张雷, 岳学文. 灌水量和种植密度的配置对干热河谷紫甘蓝生物量分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6): 50-57. |
[9] | 任海英, 王剑, 郑锡良, 张淑文, 邹秀琴, 俞浙萍, 戚行江. 生物有机肥对衰弱病杨梅营养改良及强壮树势的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6): 127-137. |
[10] | 于振海, 陈有光, 卢红, 郑玉珍, 刘红彩, 孙华. 3种植物对养殖水体中氮磷净化作用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5): 131-137. |
[11] | 吴浩,刘文辉,贾志锋,梁国玲,马祥. 施氮对青引1号燕麦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31): 10-18. |
[12] | 张爱丽,何苗,黄衡宇,王元忠,李继祥. 以核桃壳为主要基质的铁皮石斛栽培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26): 76-82. |
[13] | 刘春,叶秣麟. 气象条件对内江地区水稻生长影响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21): 1-8. |
[14] | 杨媛茹,王朝云,易永健,周晚来,汪洪鹰,谭志坚. 大棚内麻地膜覆盖栽培下辣椒的营养生长和产量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25): 64-69. |
[15] | 张翠芳,潘存德,王世伟. 核桃雄花源营养液对核桃营养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16): 59-64.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