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吴香奇. 小麦豌豆间混作对作物群体生长与籽粒品质的影响及后茬产量效应[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 | 
																													
																						| [2] | 董艳, 董坤. 间套混种控病增产机制研究进展[J]. 土壤通报, 2012, 43(1):236-242. | 
																													
																						| [3] | 戴高星. 小麦、豌豆混种栽培模式[J]. 四川农业科技, 2011(11):18-19. | 
																													
																						| [4] | 周玉乾, 寇思荣. 两个玉米品种混种增产潜力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1(4):115-116. | 
																													
																						| [5] | 陈企村, 朱有勇, 李振岐, 等. 不同品种混种对小麦产量及条锈病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1):29-33. | 
																													
																						| [6] | 陈企村. 我国小麦品种混种产量浅析[J]. 种子科技, 2020, 38(21):23-24. | 
																													
																						| [7] | 许艳丽, 刁琢, 李春杰, 等. 品种混种方式对大豆胞囊线虫控制作用[J]. 土壤与作物, 2012, 1(2):70-78. | 
																													
																						| [8] | 胡新, 高世杰, 姜增明. 品种混种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 现代化农业, 2022(8):8-11. | 
																													
																						| [9] | 石培春, 石国亮, 陈亚南, 等. 混种密度比例对小黑麦品种竞争系数的影响[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9(3):265-268. | 
																													
																						| [10] | 徐信光, 许开华, 戴忠保, 等. 大麦不同株高品种混播增产效应及其技术的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 1992(2):64-66. | 
																													
																						| [11] | 赵加涛, 刘猛道, 杨向红, 等. 不同棱型大麦品种混种增产效果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33):21-2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7120060
 | 
																													
																						| [12] | 赵加涛, 刘猛道, 杨向红, 等. 不同棱型、不同株高大麦品种混种的增产效应[J]. 江苏农业科学, 2020, 48(4):95-98. | 
																													
																						| [13] | 许韬, 徐志, 徐媛. 小麦品种混种对白粉病的调控及其对部分产量性状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植物保护, 2014, 40(3):87-93,100. | 
																													
																						| [14] | 王红丽, 蒋倩, 曹世勤, 等. 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病发生和小麦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2, 27(4):1-21. | 
																													
																						| [15] | 武英鹏, 原宗英, 刘敏捷, 等. 小麦抗感品种间作和混种对白粉病的控制效果[J].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41(5):646-651. | 
																													
																						| [16] | 孙振宇, 黄瑾, 张勃, 等. 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效果[J]. 甘肃农业科技, 2014(8):7-9. | 
																													
																						| [17] | 朱统泉, 吴大付, 王子君, 等. 小麦种内混作研究进展[J]. 耕作与栽培, 2014(5):53-55. | 
																													
																						| [18] | 于爱华, 孙健雄, 高进, 等. 江苏沿海地区甜高粱和玉米混种青贮模式经济效益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 2022, 34(9):202-206. | 
																													
																						| [19] | 陈爱国, 李兆波, 崔晓光, 等. 一年生野生大豆与青贮玉米混作对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饲料, 2022(16):83-86. | 
																													
																						| [20] | 傅秀林, 吴长明, 金京花. 水稻不同抗瘟类型品种(系)混植组合体的选配研究I.选配程序和方法[J]. 吉林农业科学, 1996(3):27-29. | 
																													
																						| [21] | 郭守兵, 冯茹萍, 张东升, 等. 玉米杂交品种混合种植增产效果分析[J]. 种业导刊, 2017, 4(4):14-16. | 
																													
																						| [22] | 施成晓. 冬小麦多品种间作对群体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 
																													
																						| [23] | 张秋丽, 宋安易, 费全凤, 等. 紫云英(蚕豆)与油菜混种对土壤及后茬水稻产量的影响[J]. 上海农业科技, 2020(5):122-123,128. | 
																													
																						| [24] | 孙东升, 刘成启. 野生大豆与青贮玉米混作对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9, 36(2):38-41. | 
																													
																						| [25] | 王家军, 于佰双, 张瑞萍, 等. 龙引扁豆1号与青贮玉米混种技术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1):1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