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纪坤, 王彬, 赵博文, 薛浩, 吴建民, 朱晓建, 王依欣, 赵海军, 韩赞平. 不同玉米种质材料植株与穗粒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9): 27-32. |
[2] |
董红业, 徐婷, 刘文豪, 李强, 柳延涛. 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与综合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6): 26-30. |
[3] |
罗巍, 周伟, 王振国, 李岩, 宇闻昊, 杨志强, 余忠浩, 李资文, 周亚星. 24份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与生物产量综合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0): 21-28. |
[4] |
韦泽秀, 彭君, 卓玛, 杨素涛, 边巴卓玛, 米玛更才. 几个高寒早熟青稞品种在浪卡子县的试种研究初探[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7): 6-12. |
[5] |
金彦刚, 丁锦峰, 袁权, 夏中华, 殷静, 杨永乐, 刘海浪, 任仰涛, 陈伟, 李珍富, 赵其兵, 卫万娟, 郑雅月. 播期和密度对江苏淮北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8): 1-7. |
[6] |
郭子赫, 杨恒山, 赵培军, 张玉芹, 刘晶, 包额尔敦, 张瑞富, 李媛媛, 李丹丹, 秦江. 浅埋滴灌条件下灌溉定额对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8): 12-19. |
[7] |
程建梅, 赵树政, 杨美丽, 苏玉杰, 王帮太, 鹿红卫, 秦贵文. 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植株及籽粒相关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8): 20-27. |
[8] |
陈春艳, 杨珊, 李清超, 马俊, 刘建新, 程娜. 5个玉米新组合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5): 11-16. |
[9] |
苏欣欣, 肖洋, 胡晓航, 马亚怀, 李彦丽.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估糖用甜菜品种的适应性[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0): 39-46. |
[10] |
易烜, 朱光玉, 王琢玙, 周根苗, 边更战, 张娅妮, 黄靓, 刘文剑. 青冈栎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更新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5): 27-34. |
[11] |
刘卫星, 张文杰, 王家瑞, 马耕, 康娟, 王晨阳. 氮密调控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2): 5-10. |
[12] |
阮文浩, 高玉红, 吴兵, 剡斌, 王一帆, 崔政军, 赵邦庆, 曹智. 氮肥和隔根对胡麻/大豆间作体系种间关系及间作优势的调控效应[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3): 14-21. |
[13] |
端木李玲. 密肥组合对水稻‘常优4号’氮肥农学利用率及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0): 1-5. |
[14] |
周余桉, 刘玉华, 张立峰. 覆膜方式对雨养饲用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5): 8-13. |
[15] |
杨小兵, 杨峻, 杨晨, 任重, 汪大林. 安徽省花生产量与气象因素的关联度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4): 100-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