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陆峰, 廖超林, 肖志鹏, 石刚, 向鹏华, 禹保成, 单雪华, 夏凡. 烟-稻复种连作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6): 56-61. |
[2] |
崔汝菲, 李泰, 王宇光. 连作模式下甜菜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 1-6. |
[3] |
曹彩红, 曹玲玲, 祝宁, 陈加和, 赵立群, 田雅楠, 张宝杰, 何秉青. 不同农业措施对草莓连作土壤状况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8): 107-112. |
[4] |
杨卫君, 惠超, 陈雨欣, 宋世龙, 史春玲, 陈磊. 连作年限对棉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3): 104-108. |
[5] |
涂玉婷, 黄继川, 吴雪娜, 廖伟杰, 彭智平. 生物炭-过氧化钙复合颗粒缓解番茄幼苗酚酸化感胁迫效应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8): 39-47. |
[6] |
李序进, 蔡立群, 李海亮. 兰州百合连作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酶活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6): 82-88. |
[7] |
王晓云, 蔡云彤, 吴洪生, 张绪美, 徐金益, 马文舟, 张金福, 胡青青, 孙倩, 张倩, 丁军, 沈文忠. 活性氧技术对修复土壤连作障碍及提高番茄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5): 65-72. |
[8] |
王倩, 李子玉, 刘建国. 新疆绿洲棉花长期连作土壤氨基糖积累特征[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0): 59-64. |
[9] |
高晶晶, 刘红梅, 杨殿林, 李睿颖, 朱平, 高洪军, 李静, 张秀芝, 彭畅.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 98-104. |
[10] |
李林蓉, 冯建路, 刘苗苗, 梅昊, 康振烨, 蔡青年. 作物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和农田有害生物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9): 99-106. |
[11] |
吴永玲, 魏信平, 李筱玲, 魏婷, 胡美倩. 牡丹籽粕提取液对连作土壤特性及小麦全蚀病防治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6): 133-139. |
[12] |
袁源, 李琳, 黄海辰, 刘国辉, 谢福泉, 傅俊生, 吴小平. 基于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灵芝连作覆土细菌群落的变化[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4): 116-123. |
[13] |
王若焱, 华萃, 檀龙颜, 王道平, 张忠, 吴月君. 中药复方抑菌剂对太子参连作地田间病害的防效及产质量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3): 108-114. |
[14] |
耿贵, 刘钰, 李任任, 杨瑞瑞, 路正禹, 於丽华, 王宇光. 甜菜连作土壤对甜菜幼苗生长影响及其化感物质成分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 15-20. |
[15] |
李书武, 杨丽韫, 陈国良, 李远, 闵庆文, 杨万全.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四川郫都传统农业轮作模式的可持续性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6): 157-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