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兰芳.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玉米科学,1997(5):72-75. 
[2]	李春霞.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玉米科学,1996(1):35-38. 
[3]	陈举林.灰色关联分析在玉米杂交种综合评判中的应用研究[J].玉米科学,1994,2(3):022-024. 
[4]	王显立,申流柱,漆咏雪.灰色关联分析在黔西北特殊生态区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玉米科学,2006,14(1):067-069. 
[5]	杜全武,罗卫平,何志强.玉米区试品种(系)的灰色关联分析[J].玉米科学,2000,8(zk):009-010. 
[6]	李光发,李忠南,王越人,等.玉米PH6WC组合与产量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J].玉米科学,2013,21(6):45-48. 
[7]	史向远,李永平,周静,等.旱地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相关和灰色关联度分析[J].玉米科学,2012,20(6):94-97. 
[8]	荆绍凌,孙志超.中熟玉米杂交种灰色关联度分析[J].玉米科学,2006,14(zk):12-14. 
[9]	张健,张兴端,晏庆九,等.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品种评价中的应用[J].玉米科学,2006,14(5):052-055. 
[10]	刘唐兴,屠乃美.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玉米科学,2006,14(4):070-073. 
[11]	李北齐,王贵强,姜德进,等.玉米杂交组合产量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评价[J].玉米科学,2006,14(2):044-046. 
[12]	孙海潮,郭安斌,卢道文,等.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的应用[J].玉米科学,2006,14(2):047-049. 
[13]	林建新,陈山虎,卢和顶,等.黑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玉米科学,2004,12(zk):048-050. 
[14]	岳尧海,周小辉,杨贤成,等.夏玉米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玉米科学,2004,12(4):021-022. 
[15]	王建迎,张慧兰,杨宏.玉米产量与其相关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玉米科学,2002,10(zk):066-067. 
[16]	陈珣,叶雨盛,陈新华,等.不同玉米杂交种新陈种子不同生化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玉米科学,2009,17(2):77-80. 
[17]	邓聚龙.农业系统灰色理论与方法[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8]	雷铁拴.灰色系统理论在农业上的应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9]	郭瑞林.作物灰色育种学[M].北京:农业科技出版社,1985. 
[20]	李清超,李永祥,杨钊钊,等.基于多重相关RIL群体的玉米株高和穗位高QTL定位[J].作物学报,2013,39(09):1521-1529. 
[21]	孙芳芳.浅议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科技信息, 2010(17):364-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