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伍汉霖,吴小清,解玉浩.中国沙塘鳢属鱼类的整理和一新种的叙述[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3,2(1):52-58. [2] 张燕萍,王海华,吴斌,等. 沙塘鳢属鱼类种质资源研究和保护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 2) :230 -232. [3]乔德亮,洪嘉. 淮河水系沙塘鳢形态特征和分类地位初步研究[J].淡水渔业, 2007,2:20-23. [4]胡先成,罗颖,赵云龙,等. 河川沙塘體胚胎发育过程中可溶性蛋白组成及含量的变化[J]. 淡水渔业,2008,1:20-22. [5]胡先成,赵云龙. 河川沙塘鳢视觉器官的发育及其与摄食的关系[J]. 动物学杂志,2007,05: 41-48. [6] 丁正峰,薛晖,王晓丰,等. 毒死蜱(CPF)对河川沙塘鳢幼鱼的急性毒性[J].中国水产科学,2012,03: 528-535. [7] 尹绍武,雷从改,黄海,等. 点带石斑鱼与褐点石斑鱼4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J]. 水产科学,2006,25(9):471-473. [8] 区又君,齐旭东,李加儿. 驼背鲈不同组织5种同工酶表达的差异[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10, 32(4): 5-7. [9] 金春华,钟爱华,张海琪,等. 大弹涂鱼不同组织器官的同工酶研究[J]. 海洋科学,2004,28(3):35-40. [10] 邓思平,刘楚吾. 赤点石斑鱼4种同工酶的组织分布及基因位点分析[ 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3(2): 103-106. [11] 刘文彬,陈合格,张轩杰. 黄颡鱼不同组织中同工酶的表达模式[J].激光生物学报, 2003, 12 (14): 274-2781. [12] 徐钢春,董晶晶,聂志娟,等. 刀鲚不同组织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及 DNA 含量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21(4):481-488. [13] 丁少雄,王军,郭丰,等. 台湾海区斜带石斑鱼群体遗传学的等位酶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5): 645-6511. [14] 郑集,陈钧辉. 普通生物化学(第3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63-564. [15] 徐成,王可玲,尤锋,等.鲈鱼群体生化遗传学研究I.同工酶的生化遗传分析[J]. 海洋与湖沼,2001,32(1):42-49. [16] 董乐,王芳,戴聪杰,等. 黄颡鱼不同组织5种同工酶的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9):59-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