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EB/OL]. http://www.gov.cn/jrzg/2008-11/13/content1148414.htm,2008-11-13.
|
[2] |
戴景瑞, 鄂立柱. 中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 玉米科学, 2010,18(1):1-5.
|
[3] |
张世煌, 徐伟平, 李明顺, 等. 玉米育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玉米科学, 2008,16(6):1-5.
|
[4] |
赵文媛. 郑单958与先玉335对玉米育种思路的启示[J]. 辽宁农业科学, 2012(5):47-49.
|
[5] |
程相文, 张守林, 程立新, 等. 高产多抗广适玉米杂交种浚单2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 河南农业科学, 2008(7):32-34.
|
[6] |
徐志刚, 刘静, 张宗利, 等. 机械—劳动完全替代视角下的节本技术与制度选择[J]. 玉米科学, 2018,26(3):166-172.
|
[7] |
张世煌. 要高度重视抗逆性育种[J]. 种子科技, 2015,33(9):6-8.
|
[8] |
吴晋源, 侯有良, 卢保红, 等. 先玉335应用对我国玉米产业技术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13,41(3):304-306.
|
[9] |
张世煌, 胡瑞法, 黄季焜, 等. 玉米商业育种和制度创新[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0(6):61-64.
|
[10] |
刘文国, 王绍平, 张世煌. 先锋公司的育种研发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 北京农业, 2010(20):14-17.
|
[11] |
何文平, 张长征, 秦代锦, 等. 以玉米育种为例探讨构建和完善现代商业化育种体系[J]. 中国种业, 2020(3):34-35.
|
[12] |
王行川, 费继飞, 刘东胜, 等. 基于玉米新品种联创808选育的商业育种问题探讨[J]. 玉米科学, 2020,28(5):14-19.
|
[13] |
费继飞, 王行川, 陈瑞杰, 等. 玉米新品种'裕丰303'的商业育种问题讨论[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36(27):26-32.
|
[14] |
王懿波, 王振华, 陆利行, 等. 中国玉米种质基础、杂种优势群划分与杂优模式研究[J]. 玉米科学, 1998(1):9-13,28.
|
[15] |
孙琦, 李文才, 于彦丽, 等. 美国商业玉米种质来源及系谱分析[J]. 玉米科学, 2016,24(1):8-13.
|
[16]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中国玉米新品种动态:2013年国家级玉米品种区试报告[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
[17]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中国玉米新品种动态:2014年国家级玉米品种区试报告[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
[18] |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15年玉米国家区试品种报告[M].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
[19] |
王业建, 郗浩江, 李铭东, 等. 我国47份主要玉米自交系耐旱性分析[J]. 玉米科学, 2018,26(4):10-16.
|
[20] |
梁晓玲, 王业建, 杨杰, 等. 玉米耐旱遗传育种研究及分子育种策略[J]. 玉米科学, 2018,26(3):1-5.
|
[21] |
吴振录, 黄光宏, 樊哲儒, 等. 小麦水分高效利用种质的筛选方法探讨[J]. 麦类作物学报, 2005,25(5):143-146.
|
[22] |
张萍, 陈冠英, 耿鹏, 等. 籽粒灌浆期高温对不同耐热型玉米品种强弱势粒发育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7,50(11):2061-2070.
|
[23] |
于康珂, 刘源, 李亚明, 等. 玉米花期耐高温品种的筛选与综合评价[J]. 玉米科学, 2016,24(2):62-71.
|
[24] |
陈传永, 侯玉虹, 孙锐, 等. 密植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性能的影响及其耐密性分析[J]. 作物学报, 2010,36(7):1153-1160.
|
[25] |
唐保军, 丁勇.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 中国种业, 2008(10):35-37.
|
[26] |
翟广谦, 陈永欣, 田福海. 玉米田间整齐度、单株生产力和群体产量的相关分析[J]. 玉米科学, 1998,6(2):52-55.
|
[27] |
林真. 华北地区玉米秸秆可饲化品种筛选及粮饲兼优栽培体系构建[D]. 郑州: 郑州大学, 2017.
|
[28] |
李想, 王欢欢, 郭秋翠, 等. 玉米茎腐病病原禾谷镰孢拮抗菌筛选及分子鉴定[J]. 玉米科学, 2020,28(5):169-175.
|
[29] |
渠清, 李丽娜, 刘俊, 等. 我国部分常用玉米种质资源对镰孢菌病害的抗性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52(17):2962-2971.
|
[30] |
王宝宝, 郭成, 孙素丽, 等. 玉米穗腐病致病禾谷镰孢复合种的遗传多样性、致病力与毒素化学型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53(23):4777-4790.
|
[31] |
李辉, 向葵, 张志明, 等. 玉米穗腐病抗性机制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 2019,27(04):167-174.
|
[32] |
弓雪, 陈坤, 刘亚利, 等. 玉米大斑病抗性机制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OL]. 分子植物育种:1-17 [2021-05-25].
|
[33] |
陆宁海, 吴利民, 郎剑锋, 等. 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致病力分化[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54(7):1603-1606.
|
[34] |
王晓鸣, 刘骏, 郭云燕, 等. 中国玉米南方锈病初侵染源的多源性[J]. 玉米科学, 2020,28(3):1-14,30.
|
[35] |
王文洁, 周联东, 张瑞平, 等. 玉米抗南方锈病性状遗传分析与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46(35):10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