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恭祎, 段碧华, 石书兵. 作物间作[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2] |
SZUMIGALSKI A R, VAN ACKER R C. Nitrogen yield and land use efficiency in annual sole crops and intercrops[J]. Agronomy journal, 2006, 98(4):1030-1040.
doi: 10.2134/agronj2005.0277
URL
|
[3] |
SHENNAN C. Biotic interactions,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agriculture[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8, 363(1492):717-739.
doi: 10.1098/rstb.2007.2180
URL
|
[4] |
LIU X, RAHMAN T, SONG C, et al. Relationships among light distribution,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and land equivalent ratio in maize-soybean strip intercropping[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8, 224:91-101.
doi: 10.1016/j.fcr.2018.05.010
URL
|
[5] |
于晓波, 苏本营, 龚万灼, 等.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大豆根瘤性状和固氮能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9):1743-1753.
|
[6] |
杨文钰, 雍太文, 任万军, 等. 发展玉米套种大豆,振兴大豆产业[J]. 大豆科学, 2008, 27(1):1-7.
|
[7] |
王雅梅, 许彦骁, 王亚露, 等. 玉米-大豆不同宽幅间作对大豆光合特性及群体产量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 39(11):2587-2595.
|
[8] |
王竹, 杨文钰, 伍晓燕, 等. 玉米株型和幅宽对套作大豆初花期形态建成及产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2):329-323.
|
[9] |
刘卫国, 蒋涛, 佘跃辉, 等. 大豆苗期茎秆对荫蔽胁迫响应的生理机制初探[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 33(2):141-146.
|
[10] |
刘静, 连煜阳. 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化肥施用量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9, 38(11):2544-2552.
|
[11] |
邸伟, 金喜军, 马春梅, 等. 施氮水平对大豆氮素积累与产量影响的研究[J]. 核农学报, 2010, 24(3):612-617.
|
[12] |
蒲玮, 吴雅薇, 张頔, 等. 减氮配施氮肥增效剂对土壤速效氮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21, 35(3):276-283.
|
[13] |
张卫建. 对我国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的探讨:增密减氮[J]. 作物杂志, 2015(4):1-4.
|
[14] |
瓮巧云, 黄新军, 许翰林, 等.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营养、根际微生物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21, 35(2):462-470.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21.02.0462
|
[15] |
赵笃勤, 刘淑慧, 赵凯超. 玉米-大豆间作和减量施氮对玉米生长、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20, 29(8):1159-1166.
|
[16] |
赵霞, 穆心愿, 卢道文, 等. 生态环境与种植密度对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8, 26(6):68-74.
|
[17] |
刘丽, 杨静, 李成云. 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根际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17, 33(6):1278.
|
[18] |
代真林, 汪娅婷, 姚秀英, 等.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玉米产量及病害的影响[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 35(5):756-764.
|
[19] |
赵建华, 孙建好, 李伟绮. 玉米播期对大豆/玉米间作产量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26(11):1634-1642.
|
[20] |
刘洋, 孙占祥, 白伟, 等. 玉米大豆间作对辽西地区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11, 30(2):224-228.
|
[21] |
舒凯, 孟永杰, 帅海威, 等. 四川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复合群体产量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5, 37(6):832-837.
|
[22] |
叶照春, 何永福, 陆德清, 等. 玉米不同密度下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J]. 杂草科学, 2015, 33(4):1-4.
|
[23] |
田艺心, 曹鹏鹏, 高凤菊, 等. 减氮施肥对间作玉米-大豆生长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 2019(11):109-113.
|
[24] |
任媛媛, 张莉, 郁耀闯, 等. 大豆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形成的竞争效应分析[J]. 作物学报, 2021, 47(10):1978.
doi: 10.3724/SP.J.1006.2021.04226
|
[25] |
王俊, 隋标, 王鸿斌, 等. 吉林省玉米带玉米与大豆不同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2-27.
|
[26] |
杜青, 陈平, 刘姗姗, 等. 玉米-大豆间套作下田间小气候对大豆花形态建成进程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3):2746-2758.
|
[27] |
李盛蓝, 谭婷婷, 范元芳, 等. 玉米荫蔽对大豆光合特性与叶脉、气孔特征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21):3782-3793.
|
[28] |
崔亮, 苏本营, 杨峰, 等. 不同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组合条件下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分布特征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8):1489-1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