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Vol. 41 ›› Issue (10): 7-17.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454
收稿日期:
2024-07-10
修回日期:
2024-10-28
出版日期:
2025-04-05
发布日期:
2025-04-03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张峻,男,1982年出生,广东人,农艺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学、作物栽培。通信地址: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叶榕街1号 雪域华府B3区4栋3004,E-mail:499565028@qq.com。
ZHANG Jun1(), WU Juanjuan2(
), LUO Zhexi3
Received:
2024-07-10
Revised:
2024-10-28
Published:
2025-04-05
Online:
2025-04-03
摘要:
为系统总结玉米活体单倍体技术在玉米分子育种中的应用,笔者重点探讨玉米活体单倍体高频诱导系的选育方法、形成机理、鉴定方法、加倍方法以及在群体改良中的应用,以期为活体单倍体育种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整理归纳了玉米活体单倍体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析各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研究表明,玉米活体单倍体技术在选育优良自交系和群体改良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高频诱导系选育,成功获得大量优良单倍体植株,鉴定和加倍方法有效提高了单倍体形成和稳定性。活体单倍体技术在群体改良中展现出明显的加倍效果,为玉米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综上所述,玉米活体单倍体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的育种方法,应用前景广阔。在玉米育种过程中应用活体单倍体技术,可以加快品质改良和产量提升的步伐,为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张峻, 吴娟娟, 罗哲喜. 玉米活体单倍体育种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0): 7-17.
ZHANG Jun, WU Juanjuan, LUO Zhexi. Research Progress on Live Haploid Breeding of Maize[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5, 41(10): 7-17.
[1] |
联合国粮农组织. 粮食和农业数据[EB/OL]. 2024-08-02. https://www.fao.org/faostat/zh/#home.
|
[2] |
国家统计局. 2023年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3.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徐庆玉, 王春英, 张秀清. 玉米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山东农业科学, 1991(4):30.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pmid: 12239418 |
[23] |
|
[24] |
doi: 10.1093/genetics/107.1.103 pmid: 17246209 |
[25] |
刘志增, 宋同明. 玉米高频率孤雌生殖单倍体诱导系的选育与鉴定[J]. 作物学报, 2000(5):570-574.
|
[26] |
才卓, 徐国良, 刘向辉, 等. 玉米高频率单倍生殖诱导系吉高诱系3号的选育[J]. 玉米科学, 2007(1):1-4.
|
[27] |
刘治先, 杨菲, 丁照华, 等. 玉米单倍体诱导材料的鉴定和快速选系技术研究[J]. 玉米科学, 2008(3):12-14.
|
[28] |
doi: 10.1007/s00425-009-0943-1 pmid: 19466451 |
[29] |
|
[30] |
|
[31] |
doi: 10.1534/genetics.115.184234 pmid: 26896330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doi: 10.1104/pp.113.223982 pmid: 24014577 |
[41] |
|
[42] |
|
[43] |
|
[44] |
李春红, 孟祥启, 蒋有绎. 玉米花药培养及再生植株倍性鉴定[J]. 华北农学报, 1993(2):64-68.
doi: 10.3321/j.issn:1000-7091.1993.02.013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魏俊杰. 玉米单倍体加倍技术及育性恢复机理初探[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01.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文科, 黎亮, 刘玉强, 等. 高效生物诱导玉米单倍体及其加倍方法研究初报[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6(5):17-20.
|
[59] |
|
[60] |
|
[61] |
刘文国, 王绍平, 张世煌. 先锋公司的育种研发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 北京农业, 2010(20):14-17.
|
[62] |
|
[63] |
|
[64] |
|
[65] |
|
[1] | 张宇羽, 王香宁, 曾雪娇, 官洁, 张毅, 李冰, 蔡艳. 控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对川东套作春玉米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8): 25-30. |
[2] | 薛远赛, 王锡久, 邹士国, 张守福, 刘光亚, 韩伟, 孙显. 复合寡糖对山东典型作物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8): 50-56. |
[3] | 李梦寒, 胡文平, 董鑫, 普布桑珠, 宗巴吉. 种植密度和收获时期对林芝市粮饲通用型玉米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7): 9-14. |
[4] | 张海婷, 叶建蓉, 许秉智, 曾铄程, 符慧娟, 李星月, 李其勇, 张鸿, 易军. 越西县苹果黑星病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田间防效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7): 115-120. |
[5] | 李相花, 范彩英, 徐芹, 侯剑, 王慧, 刘艳艳, 王恒, 刘光亚, 韩伟. 不同玉米大豆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经济效益与土壤养分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6): 22-28. |
[6] | 李文宗, 许一凡, 陈建华, 胡超, 王贞, 黄雅敏. 富铁锌高叶酸玉米的创制及加工贮藏方法的探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135-142. |
[7] | 李文盛. 雌雄马口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和比较[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151-156. |
[8] | 刘畅, 张宇, 李梦妤, 冯国军, 刘大军, 杨晓旭, 闫志山. 菜豆PvLEA基因的克隆及耐盐功能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44-49. |
[9] | 孙广涛, 包桂荣, 邰继承, 萨如拉, 刘乃嘉, 于淼, 李安宁. 玉米花生间作对作物及土壤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5): 7-12. |
[10] | 陈朝辉, 魏廷邦. 水肥耦合对玉米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1-9. |
[11] | 王长秘, 罗志明, 李银煳, 王晓燕, 张荣跃, 李婕, 尹炯, 单红丽. 甘蔗梢腐病致病菌甘蔗镰刀菌的分离及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114-118. |
[12] | 李兴华, 蔡星星, 王欢, 张盛, 刘霞, 周强. “四特”晚籼稻选育、产量优势及生长发育特性[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1-8. |
[13] | 饶永斌, 张君丽. 一株野生肉色隔孢伏革菌的分子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驯化[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123-130. |
[14] | 韩垚, 杨小艳, 谢树章. 植物组培中污染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药剂筛选[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3): 131-138. |
[15] | 游宇, 林显凤, 江云, 张良, 张云梅, 唐冬梅, 余洪洁, 熊忠伟. 四川盐源玉米种植肥料利用率与经济效益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7-2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