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Vol. 41 ›› Issue (12): 53-60.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95
收稿日期:
2024-09-09
修回日期:
2025-03-12
出版日期:
2025-04-25
发布日期:
2025-04-24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陈鑫敏,男,2000年出生,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通信地址:050024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南二环东路20号 河北师范大学,Tel:0311-80787600,E-mail:may_chenxm@163.com。
基金资助:
CHEN Xinmin(), XIAO Dengpan(
), LU Yang
Received:
2024-09-09
Revised:
2025-03-12
Published:
2025-04-25
Online:
2025-04-24
摘要:
地表覆盖作为实现农业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能够调节土壤水热、促进作物生长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本研究旨在明确农业生产中地表覆盖措施对土壤水热、温室气体排放、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从而为农田地表管理提供科学指导。基于不同地表覆盖管理及其影响的研究,通过3种典型地表覆盖措施(秸秆、地膜和绿肥覆盖)土壤水热、温室气体排放和作物生长影响的综述,结果表明:(1)秸秆和地膜覆盖能够有效调节土壤水热;(2)秸秆由于自身腐化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地膜覆盖易形成厌氧环境,导致CH4增加;(3)秸秆和地膜覆盖都能通过调节土壤水热来促进作物生长,且以增产效果为主,秸秆和绿肥覆盖能为作物生长提供更多养分,提升土地肥力,改善作物的性状和品质。总体而言,合理的地表覆盖措施对土壤肥力、作物产量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有着积极作用,有助于保护耕地墒情、改善土壤质量、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这对实现农业用地养地、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陈鑫敏, 肖登攀, 路杨. 中国地表覆盖措施对土壤水热、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2): 53-60.
CHEN Xinmin, XIAO Dengpan, LU Yang. Research Progress on Effects of Land Cover Measures on Soil Water & Temperatur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Crop Growth in China[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5, 41(12): 53-60.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东北地区 | 玉米秸秆,设不覆盖、6 t/hm2 2个处理 | 6 t/hm2处理的玉米产量在2011年下降了18%,在2012年下降了26% | [ |
华北地区 | 小麦秸秆,设0、3000、 6000 kg/hm2 3个处理 | 3000、6000 kg/hm2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比0 kg/hm2分别降低了5%和7% | [ |
长江流域 | 小麦秸秆,设0、3000、6000、9000、 12000、15000、18000 kg/hm2 7个处理 | 12000 kg/hm2处理的夏玉米产量最高;玉米穗长、穗径、穗粒数、 千粒重和产量较0、18000 kg/hm2分别提高18.4%、7.1%、4.0%、 8.9%、8.8%和8.5%、3.6%、1.6%、3.6%、3.5% | [ |
华北地区 | 小麦秸秆,设0、6、12 t/hm2 3个处理 | 12 t/hm2处理的夏玉米产量显著高于0、6 t/hm2处理 | [ |
长江流域 | 小麦秸秆,设不覆盖,15000、20000、 30000 kg/hm2 4个处理 | 不覆盖处理在棉花吐絮期的果枝数和成铃数为8.0和10.7, 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可达12.2~13.2和25.9~29.9 | [ |
黄土高原 | 小麦秸秆,设不覆盖,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4 t/hm2)3个处理 | 夏玉米平均产量提高9.8%,冬小麦平均产量提高7.4%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东北地区 | 玉米秸秆,设不覆盖、6 t/hm2 2个处理 | 6 t/hm2处理的玉米产量在2011年下降了18%,在2012年下降了26% | [ |
华北地区 | 小麦秸秆,设0、3000、 6000 kg/hm2 3个处理 | 3000、6000 kg/hm2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比0 kg/hm2分别降低了5%和7% | [ |
长江流域 | 小麦秸秆,设0、3000、6000、9000、 12000、15000、18000 kg/hm2 7个处理 | 12000 kg/hm2处理的夏玉米产量最高;玉米穗长、穗径、穗粒数、 千粒重和产量较0、18000 kg/hm2分别提高18.4%、7.1%、4.0%、 8.9%、8.8%和8.5%、3.6%、1.6%、3.6%、3.5% | [ |
华北地区 | 小麦秸秆,设0、6、12 t/hm2 3个处理 | 12 t/hm2处理的夏玉米产量显著高于0、6 t/hm2处理 | [ |
长江流域 | 小麦秸秆,设不覆盖,15000、20000、 30000 kg/hm2 4个处理 | 不覆盖处理在棉花吐絮期的果枝数和成铃数为8.0和10.7, 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可达12.2~13.2和25.9~29.9 | [ |
黄土高原 | 小麦秸秆,设不覆盖,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4 t/hm2)3个处理 | 夏玉米平均产量提高9.8%,冬小麦平均产量提高7.4%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南方地区 | 设秸秆掩埋、秸秆覆盖2个处理 | 秸秆掩埋比秸秆覆盖更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玉米产量 | [ |
西北地区 | 设秸秆掩埋、秸秆覆盖2个处理 | 秸秆覆盖比秸秆掩埋更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玉米产量 | |
东北地区 | 玉米秸秆,设不覆盖、秸秆覆盖、 秸秆深耕还田3个处理 | 秸秆深耕还田处理的每公顷籽粒产量分别比不覆盖和 秸秆覆盖处理高3.01%和6.40%,百粒重分别高2.37%和5.77%, 每穗粒数均高11.8%,每公顷穗数分别低11.4%和9.68% | [ |
中国 | 设秸秆掩埋、秸秆覆盖2个处理 | 秸秆覆盖和秸秆掩埋都提高了作物产量;在年平均降水量<400 mm 的地区,秸秆覆盖比秸秆掩埋更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而在年 平均降水量>800 mm的地区,则相反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南方地区 | 设秸秆掩埋、秸秆覆盖2个处理 | 秸秆掩埋比秸秆覆盖更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玉米产量 | [ |
西北地区 | 设秸秆掩埋、秸秆覆盖2个处理 | 秸秆覆盖比秸秆掩埋更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玉米产量 | |
东北地区 | 玉米秸秆,设不覆盖、秸秆覆盖、 秸秆深耕还田3个处理 | 秸秆深耕还田处理的每公顷籽粒产量分别比不覆盖和 秸秆覆盖处理高3.01%和6.40%,百粒重分别高2.37%和5.77%, 每穗粒数均高11.8%,每公顷穗数分别低11.4%和9.68% | [ |
中国 | 设秸秆掩埋、秸秆覆盖2个处理 | 秸秆覆盖和秸秆掩埋都提高了作物产量;在年平均降水量<400 mm 的地区,秸秆覆盖比秸秆掩埋更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而在年 平均降水量>800 mm的地区,则相反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北方地区 | 设秸秆不同覆盖量和不同施氮量处理 | 秸秆覆盖量<6000 kg/hm2和施氮量<100 kg/hm2 对玉米增产效果显著 | [ |
华北地区 | 玉米秸秆,设0、4500、9000 kg/hm2 3个秸秆 还田处理和0、150、225、300 kg/hm2 4个施氮量处理 | 秸秆覆盖量4500 kg/hm2,氮肥225 kg/hm2 增加了冬小麦的千粒重和籽粒产量 | [ |
东北地区 | 玉米秸秆,设9000 kg/hm2秸秆还田量下,0、90、150、 210、270、330 kg/hm2 6个氮肥施用量水平和210 kg/hm2 施肥量下,0、4500、9000、13500 kg/hm2 4个秸秆还田量 | 210 kg/hm2施肥量下,最佳秸秆还田量为 9000 kg/hm2,氮肥施用量为0、90、150 kg/hm2 时具有更高的产量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北方地区 | 设秸秆不同覆盖量和不同施氮量处理 | 秸秆覆盖量<6000 kg/hm2和施氮量<100 kg/hm2 对玉米增产效果显著 | [ |
华北地区 | 玉米秸秆,设0、4500、9000 kg/hm2 3个秸秆 还田处理和0、150、225、300 kg/hm2 4个施氮量处理 | 秸秆覆盖量4500 kg/hm2,氮肥225 kg/hm2 增加了冬小麦的千粒重和籽粒产量 | [ |
东北地区 | 玉米秸秆,设9000 kg/hm2秸秆还田量下,0、90、150、 210、270、330 kg/hm2 6个氮肥施用量水平和210 kg/hm2 施肥量下,0、4500、9000、13500 kg/hm2 4个秸秆还田量 | 210 kg/hm2施肥量下,最佳秸秆还田量为 9000 kg/hm2,氮肥施用量为0、90、150 kg/hm2 时具有更高的产量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甘肃旱作区 | 设地膜覆盖(0.008 mm)、无地膜覆盖掺入秸秆 (5~7.5 t/hm2)、掺入秸秆-地膜覆盖, 无地膜覆盖或掺入秸秆4个处理 | 地膜覆盖的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生物量分别 增加了30%~107%和37%~69% | [ |
青海旱作区 | 设不覆膜和覆膜(厚度为0.010 mm) 2个处理 | 覆膜处理较不覆膜春油菜产量提高13.78% | [ |
黄土高原 | 设不覆膜和覆膜2个处理 | 地膜覆盖导致马铃薯产量显著提高了29.2% | [ |
黄土高原 | 设不覆盖和地膜覆盖(0.005 mm) 2个处理 | 覆膜处理下的夏玉米平均产量提高了26.4%, 冬小麦平均产量提高了21.3% | [ |
中国 | 设不覆膜和覆膜2个处理 | 地膜覆盖使作物(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产量 显著提高,其中,马铃薯产量提高30.62%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甘肃旱作区 | 设地膜覆盖(0.008 mm)、无地膜覆盖掺入秸秆 (5~7.5 t/hm2)、掺入秸秆-地膜覆盖, 无地膜覆盖或掺入秸秆4个处理 | 地膜覆盖的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生物量分别 增加了30%~107%和37%~69% | [ |
青海旱作区 | 设不覆膜和覆膜(厚度为0.010 mm) 2个处理 | 覆膜处理较不覆膜春油菜产量提高13.78% | [ |
黄土高原 | 设不覆膜和覆膜2个处理 | 地膜覆盖导致马铃薯产量显著提高了29.2% | [ |
黄土高原 | 设不覆盖和地膜覆盖(0.005 mm) 2个处理 | 覆膜处理下的夏玉米平均产量提高了26.4%, 冬小麦平均产量提高了21.3% | [ |
中国 | 设不覆膜和覆膜2个处理 | 地膜覆盖使作物(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产量 显著提高,其中,马铃薯产量提高30.62%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东北地区 | 设无覆盖、普通地膜覆盖、 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4个处理 | 普通地膜和降解地膜覆盖4 a平均增加了玉米8.59%和14.13%的产量,秸秆覆盖4 a平均减产8.96% | [ |
河套灌区 | 设无地膜覆盖、可生物降解 地膜覆盖和地膜覆盖3个处理 | 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的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35.4%和28.3% | [ |
渭北旱 塬地区 | 设裸地平作、塑料地膜覆盖、生物降解膜覆盖、 玉米秸秆覆盖、液态膜覆盖5个处理 | 生物降解地膜和塑料地膜覆盖延长了玉米营养生长时间, 使玉米全生育期提前11 d,生物降解地膜、塑料地膜和液态膜覆盖玉米 分别增产26.9%、34.7%和2.4%,秸秆覆盖造成玉米减产10.5%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东北地区 | 设无覆盖、普通地膜覆盖、 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4个处理 | 普通地膜和降解地膜覆盖4 a平均增加了玉米8.59%和14.13%的产量,秸秆覆盖4 a平均减产8.96% | [ |
河套灌区 | 设无地膜覆盖、可生物降解 地膜覆盖和地膜覆盖3个处理 | 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的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35.4%和28.3% | [ |
渭北旱 塬地区 | 设裸地平作、塑料地膜覆盖、生物降解膜覆盖、 玉米秸秆覆盖、液态膜覆盖5个处理 | 生物降解地膜和塑料地膜覆盖延长了玉米营养生长时间, 使玉米全生育期提前11 d,生物降解地膜、塑料地膜和液态膜覆盖玉米 分别增产26.9%、34.7%和2.4%,秸秆覆盖造成玉米减产10.5%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大兴安岭 南麓地区 | 设国标地膜(0.010 mm)、降解地膜(0.010 mm)、增厚地膜 (0.012 mm)3个处理 | 降解地膜(0.010 mm)、增厚地膜(0.012 mm)处理均能 提高玉米产量,降解地膜处理玉米产量较 国标地膜处理增产12.37% | [ |
西北地区 | 设0.006、0.008、0.010、 0.012 mm 4个地膜厚度处理 | 0.008、0.010、0.012 mm地膜厚度处理下棉花产量分别比 0.006 mm厚度地膜处理提高3.39%、4.97%、7.44% | [ |
阴山北麓地区 | 设0.006、0.008、0.011、 0.012 mm 4个地膜厚度处理 | 增加地膜厚度对株高有促进作用,出苗率在0.008 mm地膜 厚度处理最高,马铃薯产量与商品薯率在0.008 mm地膜 厚度处理产量最高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大兴安岭 南麓地区 | 设国标地膜(0.010 mm)、降解地膜(0.010 mm)、增厚地膜 (0.012 mm)3个处理 | 降解地膜(0.010 mm)、增厚地膜(0.012 mm)处理均能 提高玉米产量,降解地膜处理玉米产量较 国标地膜处理增产12.37% | [ |
西北地区 | 设0.006、0.008、0.010、 0.012 mm 4个地膜厚度处理 | 0.008、0.010、0.012 mm地膜厚度处理下棉花产量分别比 0.006 mm厚度地膜处理提高3.39%、4.97%、7.44% | [ |
阴山北麓地区 | 设0.006、0.008、0.011、 0.012 mm 4个地膜厚度处理 | 增加地膜厚度对株高有促进作用,出苗率在0.008 mm地膜 厚度处理最高,马铃薯产量与商品薯率在0.008 mm地膜 厚度处理产量最高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渭北旱塬地区 | 设不覆膜、黑色地膜覆盖、 普通白膜覆盖3个处理 | 黑色地膜覆盖较不覆膜和普通白色地膜覆盖玉米生殖生长期 分别延长2~3 d和2 d,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 18.11%、7.31%,产量分别增产22.11%和10.36% | [ |
河套灌区 | 设不覆膜、黑色地膜覆盖、 透明地膜覆盖3个处理 | 透明地膜和黑色地膜处理的春玉米产量 分别增大22.83%、10.31% | [ |
黄土高原 | 设不覆盖、黑色地膜覆盖、透明地膜覆盖、 黑色地膜-秸秆覆盖、透明地膜-秸秆覆盖5个处理 | 黑色地膜-秸秆覆盖处理比透明地膜处理延长了玉米的 生殖生育期5 d,比其他处理延长了2~3 d,2 a平均产量 分别比透明地膜-秸秆处理、黑色地膜、透明地膜和 不覆膜处理高6.7%、13.4%、18.4%和72.9%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渭北旱塬地区 | 设不覆膜、黑色地膜覆盖、 普通白膜覆盖3个处理 | 黑色地膜覆盖较不覆膜和普通白色地膜覆盖玉米生殖生长期 分别延长2~3 d和2 d,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 18.11%、7.31%,产量分别增产22.11%和10.36% | [ |
河套灌区 | 设不覆膜、黑色地膜覆盖、 透明地膜覆盖3个处理 | 透明地膜和黑色地膜处理的春玉米产量 分别增大22.83%、10.31% | [ |
黄土高原 | 设不覆盖、黑色地膜覆盖、透明地膜覆盖、 黑色地膜-秸秆覆盖、透明地膜-秸秆覆盖5个处理 | 黑色地膜-秸秆覆盖处理比透明地膜处理延长了玉米的 生殖生育期5 d,比其他处理延长了2~3 d,2 a平均产量 分别比透明地膜-秸秆处理、黑色地膜、透明地膜和 不覆膜处理高6.7%、13.4%、18.4%和72.9% | [ |
绿肥 科属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十字 花科 | 渭北旱塬 地区 | 设黑麦豆、油菜和夏闲3个处理 | 两年间轮作油菜处理比轮作黑麦豆处理的 冬小麦产量分别高出9.3%和43.5% | [ |
黄河流域 | 设棉花—二月兰和棉花单作2个处理 | 棉花—二月兰轮作延长了棉花的生育期,提高了株高、 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对棉花产量有正向影响 | [ | |
华北平原 | 设小麦—玉米轮作、玉米单作、 紫茎泽兰—玉米轮作3个处理 | 紫茎泽兰—玉米轮作的处理提高了玉米成熟时对氮(49%)和 磷(62%)的吸收和籽粒产量(2%~14%) | [ | |
禾本科 | 华北平原 | 设冬季休耕、冬季休耕(不施肥)、 黑麦草—春玉米、野豌豆—春玉米和 紫茎泽兰—春玉米5个处理 | 施用绿肥10 a后玉米产量较冬季休耕显著提高11.6%。 2019、2020年黑麦草—春玉米、野豌豆—春玉米和 紫茎泽兰—春玉米的春玉米产量分别增加了6.3%、 14.6%、11.7%、1.1%、16.6%和11.5% | [ |
华南地区 | 设白三叶—玉米、黑麦草—玉米、 休耕3个处理,以及免耕和旋耕 2个耕作方式 | 旋耕—白三叶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杂草生物量, 黑麦草—玉米处理的2 a平均杂草生物量最低, 白三叶—玉米次之 | [ | |
华南地区 | 设白三叶、黑麦草和杂草3个处理, 以及休耕和旋耕2个耕作方式 | 休耕处理下,黑麦草覆盖更能提高玉米以及大豆产量; 旋耕处理下,白三叶草和杂草处理的玉米产量则 高于黑麦草处理 | [ | |
豆科 | 大同盆地 | 设毛叶筈苕子、田菁、草木樨、 箭豌豆、紫花苜蓿和黑麦草和 不覆盖7个处理 | 毛叶筈苕子、田菁、草木樨、箭豌豆、紫花苜蓿和 黑麦草处理轮作青贮玉米的鲜草产量分别增产 72.9%、17.5%、60.9%、48.5%、27.8%和4.87% | [ |
江汉平原 | 设秸秆不还田(不施肥)、秸秆不还田(施肥)、秸秆全量覆盖还田、 秸秆焚烧还田、紫云英和 紫云英—秸秆全量覆盖6个处理 | 种植紫云英和紫云英-秸秆全量覆盖连续3 a 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幅分别为6.88%~11.67% 和6.00%~13.40% | [ |
绿肥 科属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十字 花科 | 渭北旱塬 地区 | 设黑麦豆、油菜和夏闲3个处理 | 两年间轮作油菜处理比轮作黑麦豆处理的 冬小麦产量分别高出9.3%和43.5% | [ |
黄河流域 | 设棉花—二月兰和棉花单作2个处理 | 棉花—二月兰轮作延长了棉花的生育期,提高了株高、 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对棉花产量有正向影响 | [ | |
华北平原 | 设小麦—玉米轮作、玉米单作、 紫茎泽兰—玉米轮作3个处理 | 紫茎泽兰—玉米轮作的处理提高了玉米成熟时对氮(49%)和 磷(62%)的吸收和籽粒产量(2%~14%) | [ | |
禾本科 | 华北平原 | 设冬季休耕、冬季休耕(不施肥)、 黑麦草—春玉米、野豌豆—春玉米和 紫茎泽兰—春玉米5个处理 | 施用绿肥10 a后玉米产量较冬季休耕显著提高11.6%。 2019、2020年黑麦草—春玉米、野豌豆—春玉米和 紫茎泽兰—春玉米的春玉米产量分别增加了6.3%、 14.6%、11.7%、1.1%、16.6%和11.5% | [ |
华南地区 | 设白三叶—玉米、黑麦草—玉米、 休耕3个处理,以及免耕和旋耕 2个耕作方式 | 旋耕—白三叶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杂草生物量, 黑麦草—玉米处理的2 a平均杂草生物量最低, 白三叶—玉米次之 | [ | |
华南地区 | 设白三叶、黑麦草和杂草3个处理, 以及休耕和旋耕2个耕作方式 | 休耕处理下,黑麦草覆盖更能提高玉米以及大豆产量; 旋耕处理下,白三叶草和杂草处理的玉米产量则 高于黑麦草处理 | [ | |
豆科 | 大同盆地 | 设毛叶筈苕子、田菁、草木樨、 箭豌豆、紫花苜蓿和黑麦草和 不覆盖7个处理 | 毛叶筈苕子、田菁、草木樨、箭豌豆、紫花苜蓿和 黑麦草处理轮作青贮玉米的鲜草产量分别增产 72.9%、17.5%、60.9%、48.5%、27.8%和4.87% | [ |
江汉平原 | 设秸秆不还田(不施肥)、秸秆不还田(施肥)、秸秆全量覆盖还田、 秸秆焚烧还田、紫云英和 紫云英—秸秆全量覆盖6个处理 | 种植紫云英和紫云英-秸秆全量覆盖连续3 a 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幅分别为6.88%~11.67% 和6.00%~13.40% | [ |
[1] |
邓远远, 朱俊峰. 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的增产与稳产效应[J]. 资源科学, 2023, 45(10):2050-2063.
doi: 10.18402/resci.2023.10.10 |
[2] |
|
[3] |
|
[4] |
朱子慧. 小麦秸秆覆盖对土壤改良、温室气体排放和蔬菜产量的效应[D]. 扬州: 扬州大学, 2023.
|
[5] |
|
[6] |
|
[7] |
|
[8] |
杨兵丽, 李文平, 王建军, 等. 白膜和黑膜覆盖对黄绵土保水调温的效应[J]. 土壤与作物, 2021, 10(1):60-66.
|
[9] |
隋鑫, 霍海南, 鲍雪莲, 等. 覆盖作物的种植现状及其对下茬作物生长和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8):2666-2674.
doi: 10.13287/j.1001-9332.202108.027 |
[10] |
李子双, 廉晓娟, 王薇, 等. 我国绿肥的研究进展[J]. 草业科学, 2013, 30(7):1135-1140.
|
[11] |
|
[12] |
陈广周. 秸秆覆盖条件下施肥深度对旱作夏玉米农田资源利用及增产效应的影响[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
|
[13] |
doi: 10.2166/wst.2012.140 pmid: 22643418 |
[14] |
胡亚瑾, 吴淑芳, 冯浩, 等. 覆盖方式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6):699-708.
|
[15] |
|
[16] |
|
[17] |
|
[18] |
王珍, 冯浩.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入渗特性及持水能力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4):75-80.
|
[19] |
张丽华, 徐晨, 闫伟平, 等. 半干旱区地表覆盖方式对土壤水温效应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3, 41(2):179-192.
|
[20] |
路海东, 薛吉全, 郝引川, 等. 黑色地膜覆盖对旱地玉米土壤环境和植株生长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6, 36(7):1997-2004.
|
[21] |
蒋傲男, 闫静琦, 陈宗政, 等.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区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J]. 东北农业科学, 2022, 47(3):26-30,36.
|
[22] |
李秀萍, 连海飞, 白春华, 等. 地膜覆盖对大兴安岭南麓丘陵旱作区土壤温度、水分与玉米产量的影响[J]. 北方农业学报, 2021, 49(2):63-70.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10 |
[23] |
徐鹏飞, 杜雄, 孙小诺, 等. 不同覆盖方式对河北平原春玉米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3):102-110.
doi: 10.7668/hbnxb.20190818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许冬, 万鹏, 褚世海, 等. 小麦秸秆高量覆盖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52(5):1191-1197.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许显虹, 胥婷婷, 张洋, 等. 地膜覆盖对青海东部旱作农业区春油菜的增产效应[J]. 青海大学学报, 2021, 39(3):61-66,87.
|
[47] |
|
[48] |
|
[49] |
王敏, 王海霞, 韩清芳, 等. 不同材料覆盖的土壤水温效应及对玉米生长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1, 37(7):1249-1258.
|
[50] |
周明冬, 王祥金, 董合干, 等. 不同厚度地膜覆盖棉花的经济效益和残膜回收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10):121-125.
|
[51] |
高宇, 王金莲, 赵沛义, 等. 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及农田水热条件和残膜污染的影响[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 35(5):439-446.
|
[52] |
王青松, 冯浩, 董勤各, 等. 地膜覆盖对河套灌区春玉米耗水结构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21, 40(8):10-18.
|
[53] |
|
[54] |
陈姣, 张池, 陈玉佩, 等. 不同绿肥和覆膜措施对渭北旱塬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27(12):2136-2148.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陈念, 范競升, 刘思林, 等. “绿肥-玉米-大豆”轮作体系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20, 39(4):555-563.
|
[60] |
郭耀东, 程曼, 赵秀峰, 等. 轮作绿肥对盐碱地土壤性质、后作青贮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26(6):856-864.
|
[61] |
刘威, 耿明建, 秦自果, 等. 种植绿肥与稻秸协同还田对单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酶活性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7):125-133.
|
[1] | 邓艺璇, 李振山, 黄瑞寅, 刘兰, 蓝军, 杨天乐, 丁效东, 樊苗苗, 王军. 广东南雄烟区箭筈豌豆不同翻压量下腐解速率及养分变化特征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7): 93-99. |
[2] | 赵娜, 李国清, 李国瑜, 丛新军, 张继波, 徐慧媛. 绿肥轮作对谷子农艺性状、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7): 15-21. |
[3] | 周初跃, 李兰周, 尹浩, 邰先常, 汪季涛, 朱一帆, 李晨营, 余飞, 祖朝龙, 沈嘉, 马文广. 丽江烟田绿肥(光叶紫花苕)腐解及养分迁移规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0): 96-101. |
[4] | 杨庆楠, 高士军, 张何普, 徐金忠.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8): 80-85. |
[5] | 董青君, 董玉兵, 李卫红, 谢昶琰, 张苗, 李传哲, 陈川, 章安康. 3种不同绿肥翻压对水稻产量、养分累积及土壤性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0): 1-10. |
[6] | 马晓, 吕卫光, 蔡文倩, 余婷, 张月, 张海韵, 汤勇华, 董月霞, 张翰林. 不同稻田冬茬绿肥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6): 46-52. |
[7] | 李亚鹏, 张晨阳, 孙楠, 李然, 李建华, 徐明岗. 添加绿肥对中国农田土壤N2O和CH4排放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1): 68-77. |
[8] | 黄云志, 宋鹏飞, 季泽顺, 申忠, 马翔, 黄河, 余凤塘, 杨拥, 付斌, 王炽, 石剑. 不同覆膜方式对冷凉山区土壤水热效应及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33): 92-98. |
[9] | 肖健, 张江林, 高雅洁, 鲁艳红, 廖育林, 聂军. 再生稻田间管理和养分运筹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5): 8-13. |
[10] | 龙大勇, 王小利, 段建军, 何进, 杨宏伟, 徐彬. 覆膜和施肥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作物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2): 13-20. |
[11] | 郭书亚, 尚赏, 王坤, 汤其宁, 张艳, 付国占, 卢广远. 秸秆覆盖深松对夏玉米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5): 96-101. |
[12] | 赵文军, 薛开政, 杨继周, 胡保文, 付利波, 尹梅, 陈检锋, 王伟, 王志远, 王应学, 李延润, 陈华. 烤烟-绿肥轮作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5): 8-15. |
[13] | 董春华, 周旋, 孙继民, 罗志勇, 谢宜, 胡柯鑫. 腐解菌剂对红壤橘园圆叶决明腐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 106-113. |
[14] | 赵记军, 于显枫, 张绪成. 地膜源头减量化技术可行路径探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9): 57-63. |
[15] | 亢秀丽, 崔欢虎, 马爱平, 靖华, 王裕智, 黄学芳. 绿肥压青茬口麦田贮水量与红蜘蛛、茎基腐病发生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4): 105-11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